□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见习记者 程浏可
惟妙惟肖的戏曲表演,灵动优雅的舞蹈演出……这是第六届进博会上人文交流活动多业态展示区里热闹非凡的景象。泱泱中华,万古江河,五千多年的灿烂文明浓缩在一个个展台上、一件件展品里,彰显出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自信和持久的文化力量。
传承
四川展馆里一排排色彩鲜艳、形象丰富的木版年画让人一下子感受到浓郁的节庆氛围。据了解,绵竹木版年画起源于唐宋,明清为其鼎盛时期,更多采用木版套印的形式,经过做纸、刻版、印线、上色、勾线、点金等工序制作而成。
绵竹木版年画传承人李德敬是家族第十代传人,李德敬告诉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他们家族自200多年前就开始从事木版年画这门手艺,他希望通过对木版年画的保护和传承,让这项艺术像它的色彩一样在本真中走得更加绚烂。李德敬向记者介绍道:“我认为木版年画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个很好载体,年画上一般会呈现英雄故事、神话传说、历史人物等,在各种节日里被百姓们张贴、悬挂。我现在也在寻找更多的年画应用场景,想要将更具时代感的英雄人物展现在年画作品里。”
就在李德敬向记者展示特色年画作品时,一位老者走进展馆。他环顾四周墙上的年画后,动情地向记者说:“我家里珍藏有厚厚一沓绵竹木版年画,是2008年汶川大地震我们援助四川同胞时他们赠予我的,我们每去一次他们就要送我们一次,这是他们最真挚感情的表达,也是我最珍视的礼物。”李德敬听到这里忍不住说:“当时是全国人民帮助我们走了出来,重建家园。我们这些薄薄的年画,凝聚了中华民族大家庭的温暖和力量。”
创新
民以食为天。在中国的文化符号里,独特的食物可谓是影响广泛而深远。
在陕西展馆里,一盘造型别具一格的饺子吸引观众纷纷来“打卡”。展台边,手工饺子技艺传承人马顺莉正带着徒弟现场制作经过改良后的冰皮饺子。“我们的饺子宴有着85年的历史,不断创新的理念让我们能够久负盛名。”马顺莉向记者展示正在制作的饺子,“传统的饺子包好后需要蒸、煮,为了适应年轻人的需求,我们改良出冰皮饺子,包好后可直接食用,饺子馅也开发了榴莲、莲藕等新鲜口味,很受年轻人喜爱。”
看记者对一盘名为“荷塘月色”的饺子很感兴趣,马顺莉讲解了其中的寓意:“这盘饺子灵感来源于杨贵妃湖边赏月,饺子做成莲花、青蛙、金鱼三种形状,其中莲花有13个孔,代表着曾有13个王朝定都西安。‘老字号’就是要好看、好吃,还要有文化底蕴。”
发展
江西景德镇展馆里,陶瓷技艺传承人蔡文娟向记者分享了陶瓷审美、精神价值等发展经验。她通过挖掘独特文化记忆,用“青花故事”将“青花瓷”印在手机壳上,画在抱枕上,染在丝巾上,挂在包上,铺在方桌上……“你看,这是最后一台音响了,我都不敢卖了。”蔡文娟的脸上洋溢着笑容。原来,他们将陶瓷做成音响外壳,通过共振使得音质更加干净,一经展示就引得大家纷纷订购。
无独有偶,在江苏展馆,一排憨态可掬的泥塑“小人儿”惹人喜爱。“八仙过海”“四大美女”“五虎将”……这些都是惠山泥人的经典作品,惠山泥人已有400多年的历史,其造型简练饱满、线条流畅明快、色彩鲜艳夺目、构思巧妙细致。
当记者正仔细端详面前的两个“小泥人儿”时,惠山泥人负责人告诉记者:“这可不是简单的‘小泥人儿’,它俩一个叫阿喜,一个叫阿福,是镇山驱兽、驱灾辟邪的吉祥物!”负责人告诉记者,传说惠山一带曾常有野兽出没,危害人类,后来来了两个人形巨兽,力大无比,各种野兽只要见到它们微微一笑就会俯首帖耳。自从它们出现后,附近百姓都安居乐业了。从此,它们就成了人们心中的吉祥物。
借着有趣的故事,惠山泥人将艺术打造成品牌。有着招福纳喜之意的阿福阿喜备受欢迎,既是传统文化形象,也是潮流个性IP。文创产品、联名咖啡馆……一个个延伸的产业不断发展出来,让这项传统艺术在今日社会愈显生机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