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版:协同教育 PDF版下载

栏目: 在线家庭教育指导

版面: 协同教育

家校协作 共塑以孩子为主体的适应性环境


    本期做客专家

    代秋影,最高人民法院中国应用法学研究所研究员,未成年人保护研究中心主任,法学博士。著有《履行父母责任的前提是其监护能力的提升》《形成“儿童友好型”亲子模式至关重要》等作品。

    Q:

    我女儿今年初一,她自小乖巧懂事,上学以来听课认真、做笔记工整,学习方面从不用我们父母操心,每天的作业,她自己都能记住且很好地完成。但是,从去年开始,她经常在早上上学前出现头疼、肚子疼等各种毛病,多次去医院就诊,检查结果显示全部正常。但她依然经常喊这儿疼那儿疼,从她满头大汗的症状来看也不可能是装出来的。这学期开学后,女儿身体出现问题的频率更高了,每天都有或轻或重的疼痛反应,无法去学校学习。她已经读初中了,作为家长,我们很担心她总请假不是个事儿,希望她每天能够去学校,哪怕在学校“摆烂”,只要完成基本学习任务就行。真不知道这么持续下去未来会怎么样?!

    云林

    A:

    云林,你好!

    孩子成长,有不同的阶段性特征。十二三岁的初中生,恰值青春期,自小乖巧懂事、社会化进程顺利的女儿出现不明原因、满头大汗的身体疼痛,肯定不是装出来的。出现这种情况,往往不是某一个特定因素造成的,而是家庭养育、亲子关系、师生关系或者某些偶发事件等多方面因素综合导致的。作为家长,无须夸大问题,也别忽视逃避,要高度重视、客观分析、理性应对。

    人成长的目标是人格完整且不断成熟。那么,人格成熟的具体表现为何呢?简单来说,成熟的人格表现是:既能够认同,又不过分丧失自我。一方面,要有良好的社会化表现,即有能力认同他人和社会规则,在学校能够认真听课,完成学习任务。另一方面,没有过分丧失自我,即虽然认真听课,但并非人云亦云、填鸭式学习,而是能够独立思考,有自己的看法和独立见解。

    而人格不成熟的典型表现也有两个方向:一是能够认同他人和社会规则,但以丧失自我为代价,也就是说,虽然乖巧听话,但没有自己的想法和见解,其本质上是一种共生关系,在关系中只有强势方的意志能够彰显,弱势方因无法活出自己的生命意志而丧失活力,变得没有精气神和主动性。二是过于自以为是,蔑视或者忽视社会规则,表现形式可能是满不在乎,貌似“淡泊名利”,也可能是反社会规则,与现有规则和制度对抗。

    从你来信中的描述来看,你女儿本来能够很好地认同和遵守学校和老师的要求,但在青春期突然出现不明原因的身体疼痛以至无法到校学习,检查结果也显示非生理原因,那么,很可能是由于外界环境和孩子的心理因素造成的这种状况。作为家长,你们肯定既担心又着急。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人的成长没有一蹴而就或者立竿见影的灵丹妙药,但以家庭为主导,可以为孩子营造适应性的成长环境。具体如下:

    第一,以孩子为主体。适应性环境是以孩子为主体的,即在亲子相处时,父母要能够看见并积极回应孩子的需要,这不仅是孩子安全感和幸福感的源泉,也是敢于保持自我、坚持做自己的底气和根基。这就意味着,为了孩子的人格成长,从婴幼儿开始,父母需要一定的牺牲和奉献精神,努力满足孩子的需要,允许孩子活出自己的生命意志,而不是简单粗暴地要求孩子服从家长的命令和安排。如今,孩子已经逐渐长大,从家庭走向社会、进入学校,你们依然要时刻与孩子并肩站在一起,倾听女儿的心声,了解她的困惑和烦恼,和女儿一起共同面对她遇到的社会挑战和学习困难。

    第二,现实边界。现实边界是适应性环境的有机组成部分。从全能自恋、绝对依赖到相对依赖,再到独立自主,孩子的现实边界感是在亲子互动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在孩子成长过程中,不可能事事如愿,客观不能或者主观不愿都是必然存在的事实,需求无法被满足,是必然会发生的客观现象,不是任何人的主观意愿能够左右的。这一点,你们在了解了女儿的具体情况和心理后一定要跟孩子讲清楚,让孩子努力学着接受这些现实。但是,孩子的需求未被满足、自恋受挫的情绪压力需要被家长兜住、抱持,你们要无条件地接纳孩子的负面情绪,和孩子共情,给她安全感,使之拥有摆脱现状的底气。同时,要以客观规律、现实规则为基础,为孩子创造尽可能多的探索机会和探索空间,让其体验在现实情境下突破困难、解决难题、成长进步的成就感。

    总之,你们要以孩子为主体,根据女儿目前经常出现身体不适的状况,为她提供既符合现实、又能适应的成长环境,满足女儿的心理成长需求,帮助她逐渐接受现状,改善由心理引发的生理症状,帮助女儿实现人格的完整成长。

0
© 2021 中国妇女报
ICP备:京ICP备05037313号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