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方华(1932-2020),著名物理学家、电子显微学专家,中国电子衍射及高分辨电子显微学先驱者之一,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
1932年1月6日,李方华出生于香港。1947年,李方华随母返回广东,进入广州培道女子中学,两年后高中毕业,被保送到岭南大学物理系。1952年。通过选拔,李方华被保送至苏联列宁格勒大学物理系留学。在列宁格勒大学接受的理论和实验知识为李方华后来从事电子衍射和高分辨电子显微学,打下了坚实基础。1956年,她以优异的成绩毕业回国,前往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工作。
归国之初,李方华在著名晶体学家陆学善的指导下从事合金结构的X射线衍射研究。自1960年起,李方华开始独立科研。她将我国引进的第一台电子显微镜改装为投射、反射两用的电子衍射仪,由此开展了单晶体电子衍射结构分析的研究。与此同时,她还提出了一种校正电子衍射动力学效应的方法,测定了晶体中的氢原子位置,填补了当时该领域的空白。
20世纪70年代,李方华与王荫君合作,研究钆钴非晶磁膜的结构与磁性的关系,负责测定非晶体的径向分布函数。这一工作填补了当时国内非晶体电子衍射结构分析的空白,并发展了重量悬殊原子对的简便测定方法。1973年,李方华敏锐地注意到高分辨电子显微学作为电子显微学的一个新分支学科的重要意义,她在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建立了中国最早的高分辨电子显微学研究组,随后开展了高温超导体、半导体、合金、氧化物和矿物等材料的点阵像研究,发现许多新的结构现象。
改革开放之后,国际学术交流活动日趋活跃。1982年,李方华应桥本初次郎之邀到日本大阪大学应用物理系访问,在那里开始了为期6个月的高分辨电子显微学的实验和像模拟计算工作。借助当地的实验资源,她完成了对我国发现的新矿物——氟碳铈钡矿的晶体结构的测定。回国后她率领自己的研究组使我国在高分辨电子显微学实验和计算方面的研究工作迈进了一大步。此外,她还提出了显微衬度理论,该理论成为后来她建立电子晶体学图像处理技术的理论依据。
20世纪80-90年代,李方华在建立测定微小晶体结构的新方法、建立研究原子分辨率晶体缺陷的新技术、发展高分辨电子显微像的衬度理论、准晶体和晶体之间的关系的实验和理论研究等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她所建立的电子晶体学图像处理技术,成功地用于测定多个未知晶体结构,其中多为高温超导体的公度或无公度调制结构。她所建立的场发射高分辨电子显微图像处理技术,被应用于半导体晶体中不同类型位错核心的研究。在有关高温超导体的早期研究工作中,她利用电子衍射和高分辨电子显微学方法,进行新材料的结构研究,特别是在认定铋系超导体有无公度调制结构方面起了关键作用。
2003年,李方华在身体不适的状态下,依然坚持主持电子晶体学图像处理和高技术新材料原子分辨率晶体缺陷研究两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始终奋战在科研的第一线。同年,李方华因其对科学事业的卓越贡献,成为中国首次获得“欧莱雅—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杰出女科学家成就奖”的科学家。
2020年1月24日,李方华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几十年间,李方华坚定执着地追求自己的科研理想,取得了一系列卓著的科研成就,为中国科学事业的发展贡献了女性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