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版:新女学周刊 理论 PDF版下载

栏目:特别策划 生育友好社会构建中的父职讨论系列④

版面: 新女学周刊 理论

父职研究的学术理论价值


    阅读提示 

    父职研究是男性研究的核心要义。就中国的实际情况来看,与男性研究相适应,新世纪的前十年有零星的父职研究成果问世,近十多年尤其是中国生育政策改变后的这几年,逐渐与人们的生育意愿相联系,怎样建构父职或建构怎样的父职已经成了学界关注的一个热门话题,不论是在知识生产领域,还是在社会变革方面,父职研究都会对人类社会的文明和进步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

    ■ 畅引婷

    起源于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的西方父职研究,目前已形成气候,国内许多学者都对此做了梳理。就中国的实际情况来看,与男性研究相适应,新世纪的前十年有零星的父职研究成果问世,近十多年尤其是中国生育政策改变后的这几年,逐渐与人们的生育意愿相联系,怎样建构父职或建构怎样的父职已经成了学界关注的一个热门话题。父职研究不论是在知识生产领域,还是在社会变革方面,都会对人类社会的文明和进步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

    所谓学术研究,就是研究者在一定的理论框架和价值目标下,对历史与现实中各种事实的存在状态、发展过程、产生根源和应对策略,以及改善状况等进行描述、阐释、解释和说明,以便使更多的人对该事物的发生、发展、壮大或消亡过程有所认识或了解,进而使个人或集体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采取必要的改造行动。同时在研究中对发展所遇到的障碍、阻力,以及风险寻找化解的措施、方案、对策等,使事物的发展朝着一定的或既定的方向目标行进。

    学术研究具有以下特点:一是将散落各处、碎片化的、乱麻一团的事实连缀起来,寻找事物在发展过程中千丝万缕的内在关联和千姿百态的存在状况,同时寻找问题解决的突破口;二是将隐蔽的、不易发现的事实存在揭露、暴露出来,使更多的问题能够被发现,被看见,被关注,被重视、被改变。三是在百家争鸣中百花齐放,将抽象的学术概念还原到具体的日常生活之中,同时在相互论辩乃至论战中明辨是非,以便为国家的政策制定或制度安排,以及人们思想文化观念的改变提供理论的和事实的根据。

    父职研究的学术意涵。父亲是一种客观存在的历史事实,但怎样做父亲,或做怎样的父亲,则是在一定的历史文化环境下不断被建构的历史过程。因此,父职研究的基础和前提就是要把古今中外有关“做父亲”的经验和教训,通过历史资料和现实生活充分挖掘出来,一方面让人们充分认识、了解“是什么”的具体存在状况;另一方面分析、解释“为什么”的历史成因;再一方面根据变化了的形势/情势提出“怎样做”的各种方案或预案,同时在社会实践中接受人民大众的批判、质疑、挑战,包括认同。学术研究,包括父职研究,很大程度上就是“摆事实,讲道理”,道理讲得越透彻,人们的接受度越高,步调一致的行动才会越有成效。

    需要指出的是,学者的学术研究是用概念进行思维的,语言文字表述是学术理论的重要载体。当前,在父职研究中出现了一系列的概念范畴,如父职/母职/亲职、传统父职/儒家父职、关爱父职/新型父职、缺席父亲/影子爸爸、母职密集/母职焦虑、父亲参与/父职实践、男性危机/男性焦虑、夫妻关系/代际关系、男性气质/女性气质、男性气概/女性气概、家庭/社会、私领域/公领域、家务劳动/家庭照料、去家庭化/再家庭化、家庭角色/双重角色、家庭与工作平衡、生育意愿、育儿实践,生育劳动、生育成本、情感链接、成就感、获得感、幸福感、权力、责任、义务,以及传统、现代、家庭主义、个人主义、女性主义、家国同构,等等。这些概念范畴涉及各个不同学科,为人们认识父职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不仅探讨了父职是怎样在历史、文化环境中被建构起来的,而且说明了父职和母职在现实生活中是怎样互动与同构的,又是在怎样的历史条件下被不断改变的。有学者指出,父职是一种具有社会建构意义的父亲实践,主要是指男性在做父亲的过程中所应承担的责任、权利、义务及现实需求等。而父亲身份作为人际关系、资源分配和社会政策、社会制度的一部分,如何成为男性的自我认同,并在儿童成长、家庭建设、社会再生产等方面发挥作用,是学术研究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领域。

    当“父职”作为一个学术概念受到学界广泛关注的时候,有关父职的讨论就不仅仅是一个“怎样做父亲”的问题,其中必然隐含着夫妻平等、代际和谐、家庭幸福美满等伦理道德的建设问题,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密切联系。社会环境的改造、性别秩序、代际关系的重建,最终都要服务于人民大众生活品质的不断提高。从当前许多学术研究的成果看,父职建构常常与母职相联系,丧夫式/丧偶式育儿、缺席父职等概念的出现,其中蕴含着性别不平等的现状或问题。而私人空间的不平等,同时会影响婚姻质量,健康状况,职业分化和生育水平。近代以来,妇女虽已普遍地走向社会,打破了传统的“男主外”格局,但“女主内”的传统改变缓慢。因此,在父职研究的过程中,建构怎样的男性气质和女性气质,不仅关涉新的性别文化和制度的重构,而且一不留神就会在不自觉中重新复制男性中心的性别刻板印象。而从性别出发的学术研究,不是要强化性别间的不平等界限,而是要在不断模糊性别界限的过程中,为个体“人”全面而自由的发展创造环境和条件。因为,性别平等意识已经成为衡量各国社会发展程度的重要依据之一,性别平等观念通过各种途径正在形成。

    (作者为山西师范大学学报编辑部编审)

    注:本文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幼有所育视野下缺席父职的形成机制与治理研究”(编号:21BSH118)的阶段性成果。

0
© 2021 中国妇女报
ICP备:京ICP备05037313号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