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任然
曾经,四川省内江市东新区谢家河的居民得知附近要建一座污水处理厂时,还有些抗拒。如今,在隐藏地下的再生水厂之上建成了四季如茵的海绵公园,这里成了居民们休闲的常去之处,也成了孩子们乐意探秘的科普基地。
而在四川天府新区兴隆湖畔,一座半入湖水的书店,早已是成都市民的网红打卡点。透过书店一面玻璃,湖底水草、小鱼穿梭清晰可见。这背后是6500亩兴隆湖生态系统工程中科技赋能和创新理念的支撑。
在成都,科技创新正在引领着川蜀新生活。中国西部首个“近零碳”建筑为建筑节能减碳作出示范、本土研发的服务型机器人已遍布在成都各大小商场、社区旁智能小足球场和智能化公共健身设施等设施设备越来越多……
近几年,不断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和国家创新驱动发展先行省的四川,正在以科技创新破解难题、走进生活、引领未来,在城乡呈现出一幕幕高品质美好生活画面,引领高质量发展。
破解难题
秋日里,谢家河再生水厂海绵公园里,展现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场景。
公园里,粉色与紫色的花朵簇拥绽放,市民们三三两两漫步其中,或沿道路赏花,或追逐嬉戏。而他们脚下则是地埋式再生水厂,水厂其中一根管道直通公园旁谢家河,流出的再生水,荡得河水清波涟涟。
再生水是指废水或雨水经处理后,达到一定的水质指标、满足某种使用要求、可以分类进行有益使用的水资源。
“再生水可作为生态补水回补到谢家河,也可用于体育中心、文化馆等公共建筑的厕所冲洗、城市街道路面冲洗、谢家河公园及谢家河再生水厂海绵公园绿地浇灌等。”谢家河再生水厂技术管理人员介绍了再生水的用途。
据悉,2022年四川省确定了成都市双流区、自贡市城区、资阳市乐至县、遂宁市安居区以及内江市城区5个地区为再生水利用配置试点城市。
四川省水利厅副厅长谭小平介绍,四川省水资源总量丰富,但时空分布不均,区域性和季节性缺水问题突出,5个试点地区,人均水资源量均低于600立方米,远低于全省平均水平3122立方米、全国人均水资源量1963立方米。开展试点工作,是缓解当地水资源用水紧张、解决用水供需矛盾突出问题的重要手段。
而被称为“最强大脑”的成都超算中心是四川以科技创新破解困境难题的强大代表之一。
在今年举办的世界大学生运动会上,成都超算中心依靠强大算力进行天气预报,不仅将空间预报分辨率从9公里提升到1公里,还从每天4次预报提升到每天24次滚动预报,保障了各项户外赛事的顺利进行。
作为中国西部首个国家超算中心,成都超算中心的主机性能排名进入全球前十。成都超算中心应用领域涵盖航空航天、电子信息、生物医药、装备制造、先进材料、能源化工等方面,不仅服务于传统科学计算,还强有力地支撑交通、灾害预警、公共安全等智慧治理服务,助力着人们的生活更加便捷、高效和美好。
走进生活
推窗可见景,出门即入画。这已是天府新区众多居民的生活场景。
作为公园城市的“首提地”,天府新区正在发展成为山水人城和谐相融的公园城市高质量发展样板。
在兴隆湖畔的天府新区规划厅,是了解天府新区在公园城市建设中理论探索、实践创新的窗口。
规划厅相关负责人介绍,天府新区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利用山水田林湖多元要素汇聚的优势,形成“一山、两楔、三廊、五河、六湖、多渠”生态格局,努力实现“把好山好水好风光真正融入城市”。
在发展方向上,天府新区坚持“创新发展、集群集聚、绿色集约、职能融合”,遵循“一个产业类别就是一个主题城市社区”原则,打造功能配套完善,彰显人文特质、体现生态宜居的产业社区,构建生产、生活、生态有机融合的产业生态圈,推进实现人城产融合。
在沿兴隆湖布局的成都科学城里,中国科学院成都分院、天府实验室等一批科研院所落地,让这里成为四川乃至西部地区最具活力的科创区域之一,科创成果正从这里的“实验场”不断进入了“应用场”。
圆圆的脑袋,大眼睛忽闪忽闪,圆滚滚的身材灵活转动……成都大运会颁奖仪式上,“蓉宝”大熊猫机器人让人耳目一新,机器人主体前面增加了颁奖托盘支架,按照提前预设好的点位和路线,运载装有奖牌、纪念品的颁奖托盘到达指定位置后,由嘉宾为运动员进行颁奖。“蓉宝”机器人,便是由位于四川天府新区的成都睿乐达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设计制造的。
“只有手机大小的小白盒,可感知老年人的运动轨迹、摔倒信息,并在夜间监测老人呼吸、心跳等生命信号。”四川天府新区北理工创新装备研究院正在推广智能健康守护仪。研究院副院长封钦柱介绍,一旦发现独居在家的老人摔倒或者夜间呼吸、心跳异常,智能健康守护仪会第一时间给家属发送报警信号。
近日,四川天府新区印发了《关于加快打造科技成果转化示范区的若干政策措施》,分6个板块提出20条具体支持条款,形成覆盖科技成果产出、熟化、对接、转化、孵化全流程的政策体系,进一步助力科技成果加速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走进人们的生活。
引领未来
日前,四川省自贡市富顺县代寺镇,田间地头一片忙碌景象。再生稻稻田里,收割机正收割着稻谷;已收割过的高粱地里,农妇们正在打理着用于制作榨菜的儿菜;田埂上还有农户在采摘已成熟的大豆。而不久后,又要开始收割再生高粱。
在代寺镇,村民几乎没有农闲时期,除了种植可“一种两收”的再生稻,当地还在试点实施的旱地复合种植模式,实现了一亩地收获“千斤粮万元钱”目标。
复合种植模式为两季大豆(春大豆、夏大豆)、两季高粱(再生高粱)和一种蔬菜,这种种植模式几乎让农民一年12个月都在忙着播种、收割和采摘。
种地新方式改变了农民传统种地模式,让农民有了新生活,也让其得到了“一地多收”的真实惠。
在四川内江资中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去年种下的一排排血橙树苗行间距都比较大,这是为橙豆套作(血橙菜豆套种)做准备。
血橙产业是资中支柱产业之一。当地实施橙豆套作“增粮”,结合种植园地分类优化改造,已推广“橙+豆”间作6.8万亩,亩均新增粮食500斤,血橙亩均综合效益提升6000余元。开展复合种植,改造老果园3000亩,在老果园实施“玉米大豆带状复合+轮作蔬菜”等粮经复合种植模式,改造后血橙价格提升1.7元/斤,亩均增收粮食750斤。
“采用套作等立体种植模式,不仅能为血橙种植户增加收入,还能进一步提升血橙品质。”内江市农业科技创新发展中心有关负责人介绍,血橙套种大豆、油菜、西瓜、辣椒等作物,可充分利用大豆根瘤菌生物固氮和油菜秸秆还田活化土壤磷、钾的功效,能够增加土壤肥力,减少血橙种植过程中化肥使用量,让血橙更加绿色环保,品质更高。
“增进民生福祉,打造高品质生活宜居地”是四川省“十四五”规划中的十六个篇章之一。同时,规划中也提出了“坚持把改善民生作为价值取向,以发展之举增进民生福祉,以治理之效破解民生难题,实现高质量发展、高效能治理和高品质生活相得益彰”的相关重要原则。在《中共四川省委关于深入推进创新驱动引领高质量发展的决定》中,则进一步指出了要“加强民生社会领域科技创新”的一个实现路径。
坚持创新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并把高质量发展同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紧密结合起来,这让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四川的新征程新发展,可感知地、生动地、有温度地体现在川蜀人民更安逸的生活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