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见习记者 马伟
西藏,因其独特的地理环境而被世人所熟知,因其绝无仅有的高原魅力让世人向往,也因其独特的文化和古老的文明惊艳着每一个游客。可是,对于居于“世界屋脊”之上的人民而言,高海拔也为他们的生活带来了许多不便。
“西藏海拔高、气压低、沸点低,高压锅是全区人民群众日常必备的烹饪器具。这款高原多功能压力锅操作便捷,做出来的食物口感也好。”西藏尚厨炊具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蔡帅龙介绍。
据了解,今年3月,西藏自治区发布了《关于支持高原地区多功能系列烹饪炊具产品推广应用的实施方案》,通过政府补贴、鼓励企事业单位使用工费经费支持推广等多种方式,在西藏高原地区大力推广高原炊具。
小家庭的一口锅、一个水壶,成了政府的“民生大事”。
5月23日,习近平主席向“2023·中国西藏发展论坛”致贺信时指出,“人民幸福是最大的人权,发展是实现人民幸福的关键。”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在全国人民大力支持下,西藏各族干部群众艰苦奋斗、顽强拼搏,让西藏彻底摆脱了束缚千百年的绝对贫困问题,与全国一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呈现出生机勃勃的繁荣景象。
日前,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赴西藏实地采访,深切感受到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显著提升,广大农牧民过上了美好新生活。
合作社助力乡村振兴
日喀则市南木林县达那乡孔朗朗巴纺织农民专业合作社,坐落在一家藏族民居的三楼,墙上挂着包括布达拉宫等图样的毯子,房间内时不时传出“吱呀吱呀”的织布声,藏家妇女们正在编织着藏式纺织品。
在合作社的产品展示间,各式氆氇、邦典、毛毯、卡垫等层层叠叠地挂在墙上、摆放在展示柜里,古老的藏族编织手艺在这里传承弘扬,散发活力。
据介绍,该合作社成立于2019年5月,由11户家庭共出资230万元创建,现有工人42名,都是附近的农村妇女。合作社还为临近的达那乡、热当乡、甲措乡、南木林镇和卡孜乡五个乡镇的130多名妇女培训编织技艺,提升她们的职业技能。每一批学员学成之后,合作社都会免费为学员赠送一套编织设备和工具,并通过编织承包的方式,带动当地农民实现家门口就业增收。
达那乡位于南木林县东南部,平均海拔4100米,共有4个行政村622户2992人,属于半农半牧乡。
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达那乡政府动员各村致富能手,成立合作社,带动群众就业增收。“2019年以来,达那乡先后成立了编织类、藏式家具类、养殖类、桶装水类、机械租赁类等28家合作社。目前全乡共有5家编织合作社,每年实现编织类收入达到664.8万元,占全乡经济总收入的12%。”达那乡党委书记扎西次仁介绍说。
“以前农闲时没事可干,也没有其他收入,现在我空闲时间可以到合作社编织地毯,每天有180元的收入补贴家用。以前的生活跟现在没法比!”40岁的次丹曲增高兴地说,幸福溢于言表。
移民搬迁搬出新生活
那兴塘社区位于那曲市色尼区那曲镇,是当地的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社区占地面积6万余平方米,共30栋楼,有搬迁群众455户2003人,于2019年完成搬迁入住,涉及色尼区12个乡镇。
搬入那兴塘社区前,来自色尼区那玛切乡曲多村的卡亚居住在牧区,主要以卖羊毛为生,除了放牧没有其他收入,生活非常困难。色尼区政府实施移民搬迁工程后,将全区12个乡镇455户困难家庭统一搬迁至那兴塘社区,根据家庭人口免费提供90~120平方米的住房。
据社区乡村振兴专干石达卓玛介绍,为使易地搬迁农牧民“搬得出、稳得住、有就业、能致富”,社区向区政府相关部门申请了项目资金,落实“那曲市牧发扶贫产业项目”和“中央扶持度假村项目”两个配套产业项目。社区通过就业需求摸底,协调解决住户中就业困难的50多人在度假村就业。
清晨的阳光透过窗户,照射在卡亚家干净又整齐的藏式家具上。茶几上摆放着酥油和油炸食品,墙上贴着儿子旦增阿旺的奖状,屋内的壁挂电暖器散发着热气,驱散着青藏高原十月初冬的寒冷。坐在舒适的家中,卡亚讲述着生活的改变:“过去我们住的地方,孩子不方便上学,离最近的医院也有100多公里,一年四季以放牧为生……到了这里,我们才知道日子可以这样过,生活可以这样好。现在,我每个月有1600元社区卫生委员的工资,老婆也在附近的中学当保洁员,每月有2150元工资,孩子免费上学、包吃包住,生活真的太好了!”从草原游荡放牧到城镇定居,从牛毛毡房到新式楼房,从苦日子到甜日子,易地扶贫搬迁搬出了动力活力。
如今,西藏农牧民的生活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序幕已经开启,号角已经吹响。“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深入人心,乡村振兴的宏伟蓝图正一步步绘就,“世界屋脊”上的364万西藏人民将与全国各族人民一道,用幸福生活铺就人权大道,用发展实现幸福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