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曹佳
中小微企业是吸纳就业的重要载体。但一方面,中小微企业在招聘高校毕业生方面存在信息不对称、供需不匹配等困难。另一方面,政府现行促进政策及服务举措的供需激励效应不足,企业享受到的社保补贴、技能提升补贴等补贴金额较少,对吸纳高校毕业生积极性不高。
同样,高校毕业生到中小微企业就业也存在“不适合”和“不愿意”两种情绪,“不适合”即供需结构错位加剧结构性矛盾。学校教育教学与市场需求脱轨,如AI技术、机器人运营维护、新型装备制造和数字化升级等新技术变革催生的岗位大量增加,但缺乏足够的专业技能毕业生。“不愿意”即中小微企业的就业质量不高,缺乏长期规划和培养,存在重使用、轻培养的现象,企业员工看不到晋升渠道、看不到发展空间。
扩围中小微企业吸纳高校毕业生路径,应从以下几点入手:
强化政策资源供给,打通部门壁垒,提高毕业生就业服务质量。要进一步完善和加强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支持力度,加强政府部门、市场机构和社会组织联动,推动人社部门公共就业服务进校园,建立公共部门共享的毕业生信息资源库。统筹岗位信息进校园,推动公共服务机构和市场机构岗位信息与校园信息网络互通互联。加大对招聘网站平台的监管,规范人力资源市场秩序,严厉打击虚假招聘、售卖简历、求职培训贷、就业歧视等违法违规行为。简化毕业生就业落户、档案、入职体检等各方面手续,让毕业生少跑路、少办证、少花钱。统筹安排各类资格考试和招录考试时间,优化招聘招考时间布局,要加大对长期失业或离校未就业毕业生的政策支持和服务力度,开展有针对性的专业化就业服务,提高其劳动参与意愿和就业能力。
强化中小微企业政策扶持,促进其适时改进人力资源发展战略。进一步加大中小微市场主体的政策扶持力度,针对承压能力较弱的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等,压实责任主体,落实减负纾困政策。引导企业着力解决从灵活用工到稳定用工的突出问题,科学安排生产经营、合理规划用工安排,落实权益保障,降低员工流失率,提升企业吸引力。引导企业根据人力资源市场供求变化趋势,克服企业用工路径依赖,适时调整改进人力资源发展战略和策略,实现从“低人工成本策略”向“高质量就业战略”转变。另外,对中小微企业招聘高校毕业生的堵点和痛点进行专项研究,构建产业转型升级与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的联动机制。
强化市场引导,优化高等教育资源配置,健全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制度。优化高等教育资源配置,提高高等学校在专业设置、课程内容、培养模式方面的自主性;坚持市场引导,加强校企合作,提高教育培训内容、方法与市场需求的适应度,提升毕业生专业知识和技能素质的市场适应和转换能力。健全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制度,更新优化《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的写法和对高质量就业的评价指标。以更好地贯彻引导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到中小微企业就业的政策,更好发挥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对高校招生、学科专业设置、人才培养的反馈作用。
强化观念创新,营造良好氛围,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加强对高校毕业生的就业观念引导责任重大,政府、社会、学校、家庭都要承担责任。一是政府要指导各类用人单位科学进行人力资源规划,合理设置招聘条件,破除唯名校、唯学历的用人导向和不合理限制,保障职业院校、非重点本科院校学生,女性毕业生,残疾毕业生等平等就业权利。二是高校将职业教育和就业创业引导课程前置,提前至大三或者贯穿至大学生活和学习的全过程。积极引导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到边远山区等就业,并将之纳入高校毕业生就业评价指标体系。三是加强社会舆论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的价值观引导,营造有利于毕业生就业创业的社会氛围。四是高校毕业生要保持积极乐观心态,疏解焦虑急躁等悲观情绪,合理设定就业期望值,提高心理承受能力,摆正心态、积极就业。
(作者系中国劳动和社会保障科学研究院就业创业研究室副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