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版:经济女性 PDF版下载

栏目: 重磅解读

版面: 经济女性

提升城市空间适儿化水平

——专家解读《〈城市儿童友好空间建设导则(试行)〉实施手册》


    张菁 受访者供图

    ★ “1建”:加强顶层设计,推进城市、街区、社区多层级儿童友好空间体系建设。

    ★ “3改”:提升“公共服务设施、出行环境、公园绿地”的适儿化水平。

    ★ “2增”:增加校外活动场所、儿童游憩设施建设。

    ■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田梦迪

    我国推进城市儿童友好空间建设的步伐不断加快。《城市儿童友好空间建设导则(试行)》(以下简称《导则》)发布周年之际,住房城乡建设部办公厅、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国务院妇儿工委办公室日前联合印发《〈城市儿童友好空间建设导则(试行)〉实施手册》(以下简称《实施手册》)。近日,《导则》牵头人、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总规划师、中国城市规划协会女规划师委员会主任张菁出席第三届中国儿童友好行动研讨会,期间接受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专访,从核心内容和实施路径等方面对《实施手册》进行深入解读。

    记者:推动儿童健康成长议题对城市空间提出了哪些新需求和新挑战?

    张菁:在我国,儿童成长过程中存在“隔代抚育”“自然缺失”“运动锻炼强度不足”等现象,同时存在“适儿化设施和空间量不足、质不高、出行环境不方便”等问题。

    根据中国家庭追踪数据调查的统计结果,中国非农户口中,0~3岁儿童由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照顾的比例达到66.47%。这样的“隔代抚育”对多代居住房供给、全龄社区环境建设提出新要求,需要我们的城市住房供给和环境建设在关注儿童的同时,也要关注适老化,所以住建部在老旧小区改造中提出推进完整社区的建设,建设全龄友好社区。

    “自然缺失”“运动锻炼强度不足”对城市15分钟生活圈儿童体育活动设施和儿童游憩场地供给提出新要求。城镇化快速发展过程中,很多街区和社区缺乏儿童活动场地,绿地配置不足,孩子们缺乏与大自然接触的机会。除了学校的体育活动场地,在校外的社区和街区中,孩子们很难找到合适的活动和锻炼空间。未来城市更新的过程中,如何更好地增补适合儿童活动的体育活动场地和游憩设施,是一个刻不容缓的命题。

    “安全、好玩、有趣”对公共服务设施、公共空间和出行环境提出了适儿化改造的新要求。例如公共建筑缺乏母婴室和第三卫生间,导致父母携带低龄儿童外出哺育和如厕难;城市公园和街角绿地中的儿童游憩设施缺位或者缺乏主题特色;社区慢行交通往往考虑不足,儿童上下学交通通常组织混乱,儿童出行过程中存在安全隐患等,都应成为城市儿童友好空间建设的自体检内容,也是《实施手册》出台的基础。

    记者:为了满足儿童健康成长需求、更好落实儿童友好理念,《实施手册》在指导建设儿童友好空间时提出了哪些要求?

    张菁:《实施手册》提出儿童优先、普惠公平,安全健康、自然趣味,因地制宜、探索创新三大原则。强调建设儿童友好空间要尊重儿童身心发展特点、考虑儿童及看护人活动特征,推进“1米高度”的儿童视角;在各类建设中坚持使用绿色、安全、环保的材料,保障各类儿童游憩设施安全运行,有效降低儿童密集场所事故灾害风险;尊重儿童向往自然、好奇探索的心理特征,将自然、艺术、趣味的设计元素和激发儿童创造力的色彩搭配充分融入儿童友好空间中。《实施手册》强调结合各地情况与特点,因城施策,鼓励有条件的地区改革创新,探索儿童友好空间建设和儿童参与机制构建等模式,满足广大儿童不断增长的美好成长空间需求。

    记者:《实施手册》提出儿童友好空间建设有哪些实施路径?

    张菁:可以概括为“1建、3改、2增”。“1建”是强调加强顶层设计,推进城市、街区、社区多层级儿童友好空间体系建设。城市层面,要强调全面构建儿童友好空间体系,定期开展城市儿童友好空间建设评估;街区层面,重点完善儿童公共服务设施、活动场地、慢行系统和学径网络等,构建儿童友好街区;社区层面,强调配置满足婴幼儿和学龄前儿童日常需求服务设施、游乐场地和步行路径,满足儿童日常生活和成长发展需要。

    “3改”是适儿化改造的重点,其中提升“公共服务设施、出行环境、公园绿地”的适儿化水平是重点工作。如提出了“婴幼儿照顾设施、教育设施、儿童福利设施、医疗卫生设施、图书阅览设施、展示与艺术表演设施、体育设施”七类公共服务设施的逐项改造要点,同时要求包括增设母婴室和第三卫生间,满足安全改造要求。

    针对出行环境,制定了“学径空间、学校周边道路空间、儿童主要活动场所周边道路空间以及候车空间”等四类儿童出行空间的适儿化改造要求。比如,可在城市慢行系统、绿道系统中开辟专用学径空间,空间局促的情况宜结合建筑退线空间建设学径;鼓励城市推进既有幼儿园、中小学校周边道路空间的适儿化改造,开展学校周边交通整治,为儿童创造安全畅行的出行环境;鼓励推进既有医院、图书馆、公园、托育服务设施等儿童活动场所周边道路空间的适儿化改造,宜采取交通稳静化措施,增设自行车道、无障碍设施、过街智能预警系统等,构建安全畅行的道路空间;针对候车空间重点提出优化公交线网和车站布局,提升儿童使用公共交通的便捷性和舒适性,提升无障碍建设环境水平等改造要求。

    在公园绿地改造中,《实施手册》强调根据儿童身心特点,对儿童使用频率较高的城市郊野型公园、综合公园、专类公园、社区公园、口袋公园、广场等进行差异化的适儿化改造,为儿童提供安全而有包容性的绿色公共空间。如郊野型公园应根据公园的自然及地域特征,因地制宜增加儿童游憩设施,改造既有园路形成体验丰富、寓教于乐的游玩路径,推进“自然营地”建设,营造自然趣味的空间;城市综合公园、专类公园、广场等应优先增补儿童游乐和体育运动场地,宜结合儿童行为尺度、看护人看护需求等,配置多尺度、包容性的休憩及服务设施;在社区公园、游园、口袋公园中应结合需求增设游乐、运动、休憩等多类儿童活动场地;积极利用社区闲置空间和既有绿地建设“农事体验角”“迷你菜园”,为儿童提供亲近自然和植物认知的体验场地。

    “2增”是指增加校外活动场所、儿童游憩设施建设。校外活动场所是以加强儿童思想道德教育、提高儿童综合素养和实践能力为目标,配置相关设施设备,提供相关专业化服务的设施和空间。《实施手册》提出鼓励城市以儿童(活动)中心、青少年宫、儿童之家等儿童综合服务设施为核心,其他公共服务设施和开敞空间为基础,企事业单位、科研机构、工厂、农场等为补充,分级分类增补儿童校外活动场所。儿童游憩设施是指为儿童提供休闲、游乐、健身、文教、社交等服务功能的各类设施,一般包括游乐设施、体育运动设施、休憩设施等。

    记者:为了更好推进儿童友好空间建设,《实施手册》提出了哪些保障策略?

    张菁:《实施手册》提出制定建设方案、开展试点建设、完善建设标准、实施动态评估、保障儿童参与、强化宣传引导六项实施保障策略。强调城市应组织编制儿童友好空间建设方案或计划,明确建设目标、建设内容、行动策略等,结合城市更新、体检评估,形成儿童友好空间建设项目库,有序推进儿童友好空间建设。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先行探索,开展儿童友好空间建设试点工作,探索建设的工作机制、模式、政策和制度等。鼓励城市编制本地区或儿童某一领域儿童友好空间建设指引,逐步形成与本地区儿童友好城市建设相适应的空间建设技术体系。鼓励多元化主体协助儿童参与,以儿童友好空间建设项目为契机,搭建儿童参与的工作平台。

0
© 2021 中国妇女报
ICP备:京ICP备05037313号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