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杨雪燕
近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全国老龄办印发了《关于开展2023年全国示范性老年友好型社区创建工作的通知》,提出创建1000个全国示范性老年友好型社区的目标。北京市民政局也牵头起草《关于完善北京市养老服务体系的实施意见(征求意见稿)》,提出优化居家社区养老服务供给体系的具体措施,进一步推动老年友好型社会建设。
在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老年友好型社会的建设应依托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引入以智能化技术为载体的科技创新成果,以政策创新为协同手段,为老年人提供多样化和高质量的养老体验。老年友好型社区建设、居家养老服务体系优化、困难老人居家养老等问题是建设老年友好型社会的关键问题,笔者结合实践案例分析,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以下观点和建议:
依托智能化手段全方位促进老年友好型社区建设。首先,采用现代化智能科技手段对社区管理进行改造升级,包括车辆管理智能化、电梯运行智能化、安全管理智能化等,以提升老年友好型社区居住体验。其次,为老年人家庭安装智能化服务链接装置,连接“助餐、助医、助行、助浴、助购、助修”等助老关爱服务,拓展居家养老服务内容,提升居家养老服务质量,进而为高龄老人家庭安装睡眠报警装置、家庭睡眠监控装置等,提升老年人居家安全保障。例如,上海市普陀区樱花苑社区致力于落实“智慧养老”项目,将上述设想变成了现实。项目实施以来,73户老人家庭安装了摔倒报警监控,41户老人家庭安装了家庭睡眠呼吸监控装置,40户老人家庭安装了“助老一键通”服务,社区居民的幸福感、安全感、体验感加倍。
打造智能化平台优化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充分利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智能硬件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产品,为老年人及家属提供高效便捷的供需对接、质量评价、远程监测、数据分析等服务,形成线上快速响应、线下良性互动、全程留痕监管的智慧化养老模式,优化居家养老服务体系,有效解决养老服务“最后一公里”难题。例如,浙江省杭州市在实践中针对社会形势变化,拓展智慧养老应用场景。首先,依托养老大数据、通过养老服务热力图实时跟踪服务情况,对养老服务效果进行全程管理。其次,搭建涵盖“业务管理、公众服务、机构运营、支付结算、数据应用”等五大平台的“互联网+养老”系统,直接进行社保卡发放和支付结算养老服务补贴、养老保障等;开通全市统一人工服务热线96345100,为老年人提供政策解答、设施查询、服务咨询;鼓励养老机构向居家老人延伸专业化服务,并开展独居老人智能预警监测试点。
探索政策创新协同智能化技术提升困难老人居家养老体验。首先,尝试探索政策创新,为困难老人居家养老扫清制度障碍。其次,引入现代智能技术为困难老人家庭提供居家适老化改造,提升居家养老体验。例如,北京市针对重度失能老人的居家养老政策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一是从提高失能老人家庭的支付能力出发,解决“买不起”的问题。为重度失能老人提供护理补贴,试点长期护理保险制度(以下简称“长护险”),专门为年老、疾病、伤残等重度失能人员提供基本生活照料保障,以减轻失能人员家庭的经济负担。二是从提升居家养老服务供给能力出发,解决“买不到”的问题,培育1460余家社区养老服务驿站,把全北京重度失能失智老人划分到驿站的责任片区,为老人提供上门养老服务。三是针对失能失智老年人居家照护者提供“喘息服务”试点。由政府买单,为长期照顾失能失智老人的家人或工作人员提供半年内共计不超过24天的“喘息”机会。同时,北京市还积极引入现代智能化技术针对困难老人家庭开展适老化改造,包括出入通道无障碍改造、床边加装护栏和智能化报警装置、卫生间安装扶手和沐浴凳、厨房安装智能化燃气报警器和烟雾报警器、出行戴上智能手表等,切实提升困难老人的居家养老体验。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巨大的人口规模叠加当前面临的老龄化问题,为人口与社会的长期可持续发展带来巨大的挑战;但同时也为解决当前的老龄化问题提供了丰富的人力和智力资源。运用现代化手段推动老年友好型社会建设,为老龄化社会治理提供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是一条可行之路。
(作者系西安交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人口与发展研究所所长、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