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见习记者 马伟
在西藏拉萨市区南边的半山腰上,一泓清水涟涟,古老的布达拉宫倒映其中,微风拂过,荡起层层涟漪。这是位于拉萨南山公园的美景,“一泓清水映布宫”已成为网红地,成了游客拍摄绿水、青山、蓝天、白云萦绕下的布达拉宫最好的取景地之一,许多人慕名而来。
“别看现在这里满眼苍翠,树木茂盛,以前这里树木很少,都是光秃秃的荒山。能有眼前的这番景象,很不容易。”扎西是南山公园的一名工作人员,眼前的满坡绿树让他感慨万分,“为了给树木浇水,我们专门建了水泵站;这里石头多,挖树坑难度也很大,植树的坑挖不深,我们就用电钻一点点钻;运送树苗也是靠人背马驮。这些树木就像我的孩子,看到树苗茁壮成长,我心里特别高兴。”
南山公园是南北山绿化工程的一部分,该工程是西藏首个河谷地区规模化生态建设和修复的代表性工程。根据《拉萨南北山绿化工程总体规划(2021—2030年)》,预计到2030年,拉萨南北山绿化工程将完成营造林206.7万亩。工程的实施在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固碳释氧等方面带来巨大的生态效益,也让市民们享受到生态改善带来的宜居生活。
家住拉萨市城关区鲁固社区的才央,是个“90后”的藏族姑娘。工作之余,她喜欢到公园散步。近两年,她有了新的去处,喜欢到南山公园遛弯,拾级而上,登上山顶,远眺日新月异的拉萨,近看满眼翠绿的树木,使她心情格外舒畅。才央回忆说:“小时候,一到冬天就刮大风,拉萨满城都是沙尘,出去散步很不方便,整个城市笼罩在沙尘里。”
在高海拔的山上种树,困难重重。拉萨市林业和草原局党组成员、二级调研员李宝平介绍,经过10多年的试验,筛选出油松、白皮松、侧柏等30多个适宜高原栽植的树种。目前,南北山绿化工程已累计栽植各类苗木4700万株,完成营造林35.31万亩,造林成果显著。“大家都干劲儿十足,希望这些树木茁壮成长,早日撑起拉萨南北两侧的绿色长廊。”李宝平信心满满地介绍着。
据了解,工程建设之初,他们先后有针对性地试种了乔木、灌木20余种,逐渐摸索出适宜南山山体造林绿化的苗木品种、规格、栽植技术和管护措施。
李宝平介绍,按照规划,到2030年要完成人工造林120.6万亩,封山育林育草(含飞播造林)83.9万亩,森林提质增效2.2万亩。规划坚持遵循规律、因地制宜,加大科技攻关,为拉萨南北山绿化工程有效有序实施提供了科学行动路径。
西藏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久毛措介绍,拉萨南北山绿化工程的持续实施将极大改善拉萨周边生态环境,增强区域森林生态服务功能。工程完成后,新增营造林面积将为现有南山绿化面积的600倍,年均可新增储水约4980万吨,固碳量22.91万吨,释氧量19.30万吨,年生态价值14.85亿元。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从拉萨市林业和草原局了解到,仅2022年,包括南山公园在内的拉萨南北山绿化工程完成投资13.7亿元,完成营造林面积14万亩,其中人工造林9.4万亩、封育0.94万亩、点播造林3.6万亩、飞播造林0.07万亩。丰富的生态资源成为拉萨市民的“幸福不动产”。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不断加大对西藏生态保护的投入力度,据西藏自治区新闻办公室发布的数据显示,迄今西藏全区50%的国土面积划入生态保护红线,各类自然保护区47个,总面积41.22万平方公里。2016年以来,平均每年为群众提供生态保护岗位53.7万个,累计兑现生态补偿金126亿元。
目前,西藏生态环境质量状况总体保持稳定,西藏是世界上生态环境质量最好的地区之一,“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深入人心,越来越多的西藏市县加倍增绿、舒适宜居。
“拉萨南北山绿化工程将带动农牧民通过造林生产实践增收,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必将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共赢。据统计,仅2022年参与拉萨南北山绿化劳务人数达50万人次,实现群众增收达5.9亿元。”久毛措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