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周韵曦
■ 徐义泽 张秋娟 史方珺
如果说,石油、天然气是“工业血液”,负责输送油气的管道无疑是国家的“能源大动脉”。在石油天然气管道行业,有这样一群女科技工作者,她们在科学的星辰大海中勇敢追梦,在国家能源通道建设的巨大舞台上展现着“她力量”。
李曾珍:“小火慢炖,做好每一个当下”
“她是在车间实习最长的员工。”“她很爱学习,有一个很牛的证。”“她是健身达人。”
同事们口中所说的她,是中石油管道局研究院焊接技术中心工程师李曾珍。
“高考分数不是很理想,被调剂到了西南石油大学焊接专业。去了才发现焊接专业大部分是男生,只有3个女生。”李曾珍的普通话中带着一点儿四川口音。
“既来之,则安之”,她将满腔热血投入其中,四年后,凭着优异成绩,被保送本校材料加工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
2015年,满怀憧憬、想要在工作岗位一展抱负的李曾珍,一入职便被分配到车间锻炼。
面对岗位的“不理想”,李曾珍很快调整情绪,整日待在焊花飞溅的车间,跟在车间师傅后面记录焊接工艺参数,在实践中再一次领悟书本上的知识。她甚至拿起焊把,体验管道环焊缝半自动焊。看着出自她手的美观焊缝,车间师傅打趣她:“要不要继续留在这儿?”
“那段时间积攒了宝贵的经验。车间的事情,我不只能说出来,还能绘声绘色地描述。”李曾珍爽朗地说。
这些年来,同事们总能在车间看到李曾珍的身影。
去年以来,为承接乌干达管道项目,她又泡在了车间里。“前期,业主要求焊缝既要满足绝对高强度匹配,又要保持足够的韧性性能。一般,焊缝的高强度会以牺牲韧性为代价,很难兼得两者的高要求。市场上知名焊材厂家也无法完全满足业主的要求。”为此,李曾珍整日埋头车间,改变坡口设计、设置不同试验温度、调整焊接层道数以及不同位置的焊接工艺参数……她监控着试验全程,并及时将试验过程和结果告知业主。
在一年多时间里,李曾珍试验了近百道口。通过她的努力,业主最终认同目前现实水平无法达到前期要求,同意调整验收指标。
李曾珍一直坚信,机会是留给更努力的人。她勤耕不辍,近年来参与的课题获得集团公司多个奖项,本人也考取了国际焊接工程师IWE等证书。
问及李曾珍的未来规划,她说:“科研工作需要小火慢炖,我做好每一个当下就好。”
夏培培:心系一线需求
“这些是我每天打交道的铁家伙们,所有V开头的都是我负责。”走进国家工程实验室力学实验室,一摞摞标注号码的金属试样整齐摆放在仪器旁等待受检,夏培培向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直言,自己的命运就“系在这些铁家伙上面”。
作为中石油管道局研究院高级工程师,夏培培与“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的结识有些“阴差阳错”。“大学第一节课,老教授就给我们讲难懂的铁碳相图,起初我有些焦躁。随着学习的深入,我越来越爱上了这个专业。大学毕业时,我还考取了本专业的硕士。”
“别看这一个个不起眼的铁家伙,它们能直接反映一线的焊接质量。”如今,夏培培十分重视自己的焊口检验工作。
“培培姐工作认真负责,她清楚掌握每一道口的数据。”去年入职的同事褚思南告诉记者,“我刚来时,有一次将焊口20余位编码的后两位03打成了06,培培姐看到结果一眼就发现了。她说别看这是个小错误,但会导致找不到这道口。”在夏培培的帮助下,褚思南成长得很快。
2022年以前,夏培培大部分时间都在为一线提供技术服务。她负责中俄东线、西气东输三线中段、西气东输四线等国内外重点油气管道工程环焊焊口的检验业务,累计完成2200余道口的性能评价。
为进一步提高环焊接头力学性能试验的质量,夏培培团队还设计制造了一种断裂韧性试验应力消除装置,可有效消除试样的残余应力,将预制裂纹成功率提升至95%以上,有效提高CTOD断裂韧性试验的效率和准确率。
“科研工作类似拆盲盒,我很享受这个过程。”夏培培说,“我们正在做根焊等高强匹配工艺及性能评价研究,在2至3毫米的根焊微区中研究性能。”
新课题在探索试验方法的过程中,走了不少弯路。“做试验就是这样,要不断接受失败、再寻找新办法。”夏培培淡然地说,“没有灵感的时候,我会翻看我的知识宝库,也会和周围专家、同事求助。”
夏培培口中的“知识宝库”,是她电脑中的一个文件夹,里面收藏有她看过的所有文献,清晰地标注着已读、未读,读过的文献摘出有用的信息后,再分类新建文档。
“希望尽早完成这个课题,从根本上提高焊缝的质量。”从事焊口检验工作十年的夏培培希望在未来的科研工作中,研发出更多贴合一线施工的新技术。
薛岩:让AUT国产化不再是梦
2007年计算机专业毕业并入职后,中石油管道局研究院管道检测技术中心院级专家薛岩参与的第一个项目,是全自动超声检测(AUT)项目。令她没想到的是,这个项目一干就是十几年。
弄懂代码,研究超声声场聚焦原理,建立超声声场聚焦算法……仅一年时间里,薛岩便成功突破核心算法,初步建立AUT检测聚焦数学模型,开发出第一版AUT检测软件,在团队硬件、机械人员共同配合下,研发出第一代AUT检测样机。
产品在应用推广前,必须经过现场测试的检验。2008年,随着第一代产品的形成,薛岩和她所在的团队前往内蒙古包头白云鄂博矿区矿浆管道工程。在现场测试结果中,出现很多干扰信号,这是此前实验室中从未遇到过的。
“要尽快解决这一问题!”设备做实验需要用水,薛岩和另外两位同事在宾馆卫生间里做起了实验,每天要到凌晨两三点。第七天凌晨,“脑袋已经很蒙了,只能暂且休息几个小时。”回忆起那个凌晨,薛岩仍历历在目。上午,大家对程序算法进行修改,成功把问题解决了。
“难熬的七天”结束后,薛岩才得知,这次现场试验的成功与否直接决定了项目是否继续进行。不仅如此,此次现场实验的成功,还推动了2010年管道局研究院管道检测技术中心的成立。
2016年,为满足国内管道建设AUT人才需求,中石油集团公司委托管道局研究院开展AUT检测人员培训,薛岩担任主讲教师。迄今为止,已教授学员千余人,有效提高了国内管道行业全自动超声检测技术的整体水平。
2020年,AUT检测设备进入现场应用、推广,软件算法需要她把关,压力都压在了她的肩上。薛岩失眠了。
“研究院的设备真的好用!”“稳!太稳了!”在听到用户的评价后,薛岩感受到了满满的成就感。“很开心,好自豪,觉得一切都值得了。”
通过薛岩和她所在团队的共同努力,AUT国产化“卡脖子”问题被解决,研究院AUT检测设备已全面实现国产化替代。
据薛岩介绍,相较国外同类型设备,研究院AUT检测设备的稳定性、可靠性更强,设备损耗更小。截至2022年底,研究院AUT检测设备国内市场占有率达90%,现已广泛应用于中俄东线天然气管道、西气东输三线中段等工程,成为国内长输管道施工现场的主导力量。
更可喜的是,研究院AUT检测设备通过了挪威船级社评定与认证。目前,研究院正在为向国际市场进军而努力,未来将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倡议,展现管道力量。
16年间,薛岩从一个刚步入职场的女大学生,成长为全自动超声检测项目的核心技术创造者,专注于AUT国产化检测设备的替代,为管道装备国产化按下了加速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