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田梦迪
■ 黄红立 董豪杰
“厕所门口有二维码,一扫就能显示改厕信息,还能一键上报问题、申请维修,简直太方便了。”指着院子门口的二维码,村民李桂娟向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介绍道。两年前,她家换上了抽水马桶。在河南省洛阳市宜阳县锦屏镇杏花村,几乎家家的厕所都是新建的,洗手池、马桶是标配,不少村民还专门建了洗澡间,装上热水器,在家随时就能洗上热水澡。村里的变化,大家都看在眼里、美在心里。
杏花村是洛阳市通过创新市场化运作,推动城乡供排水一体化建设解决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缩影。家家有水冲厕所,街巷有下水管道,村有污水处理设施,排污管道连通镇区、城区乃至市区,洛阳全域正在形成一张硕大的供排水网络。
规划一张图
和很多地方一样,为提高乡村健康水平,洛阳曾多次推动乡村改厕。宜阳县董王庄乡乔庄村党支部书记乔二元说,历次改厕,上面劲头大、群众不主动、效果不显著。
是群众不愿意改厕吗?当然不是!
以前的乔庄村,厕所都建在门外,因为“气味大,谁想放院子里!”你占一点儿、他占一点儿,原本不宽的街道更窄、更乱了,村民用起来也不方便。
单纯的改厕能解决污水存到哪儿,但往哪儿去、怎样处理,依旧是个麻烦事儿。
洛阳市农业农村局人居环境科科长张世鲲说,制约美丽乡村建设的主要问题,就是污水问题、垃圾问题、改厕问题,从表面上看是三个问题,实际上,供排水管网建成后,垃圾处理问题和农户改厕、改厨将迎刃而解。
有了方向后,下一步便是科学规划,规划的核心是:一张图覆盖全域。
乔庄村的规划建设方案是:以整排房屋、多户共同建设小三格,以小管网连接每家每户,再以主管网连接至村里建设的大三格,从大三格连入街道上的主管网。
主管网的污水流向哪儿、怎样处理?宜阳县莲庄镇人大主席杜自成说:“直接并入宜阳县城的污水管网,通过管网进入城区污水处理厂。”
城区的污水处理设施完善、处理标准高、能力强。乡村污水进城,完成城乡一体。但是水往低处流,农宅高低不同,低洼处的农宅污水不能上流,怎么办?
莲庄镇供排水一体化示意图给出了答案:西边的沙坡头等村,污水向东,流入污水处理站集中处理;莲庄村以及南边的涧河村等,则共用一个处理站;东边的石村、陈宅村等,不建设污水处理站,而是利用管网直接并入城区污水处理厂。
因地制宜,所有的污水自然都有出路。据介绍,2023年宜阳县新铺设供水管网1516.6公里、污水管网743.18公里。规划显示,洛阳市的供排水一体化建设工程,八区七县共有一张大网,每个县(区)则分组一张县(区)网,洛阳市全域宏观统筹,各个县(区)负责筹资、建设、连通、运维。
建设一盘棋
干净卫生的自来水入户了,排污管道连通了,宜阳县莲庄镇陈宅村村医孔卫国立即封掉了自家院子里的压水井,改厕、改厨成了“一体化”的一部分。
村医有他的考虑。孔卫国说,往年夏秋,村里蚊蝇多,一不小心,村民就得了肠胃疾病,到诊所看病拿药的村民多。完成供排水一体化后,庭院、街道上根本就看不到污水了,到诊所看肠胃病的村民也少了。
城乡供排水一体化的好处显而易见,但这项工程投资很大。莲庄镇陈宅村党支部书记于铁伟算了一笔账:像陈宅村这样300多户、1175人的村,居住相对集中、地势也不复杂,条件算是好的了,即便如此,工程建设也需要投入300万元。
一个村需要投入300万元,整村、整乡、整县推进,洛阳市完成城乡供排水一体化建设工程,经核算需要投入建设资金133.85亿元。钱从哪里来?
在各县(区)确定融资渠道后,洛阳市邀请专家对各县(区)进行专项债项目申报指导,提供一站式金融管家服务,确保资金早日落地。
宜阳县探索建立了“政府主导、债贷融合”的投融资模式,组织住建、城投集团,以乡村振兴、人居环境整治等4个项目,申请政策性金融贷款12.68亿元;组织水利、住建等部门,以地表水置换、城镇供排水一体化、见鹤污水处理厂等项目,申请专项债5.18亿元,同时还整合了县里乡村振兴衔接资金5000万元。
资金来之不易,如何保证每分钱都花在刀刃上?宜阳县整合县水务集团和宜农人居环境治理公司,成立城乡水务国有运营公司,变多头建设、分散管理为统一建设、集中管理,破解九龙治水难题。
和宜阳的情况大致相同,洛阳各县(区)都采用了政府主导,国企或者国企控股企业建设的模式,统一编制规划、统一配置资源、统一工程设计、统一采购建材、统一组织施工、统一质量标准、统一运维管理。
运维一本账
三分建,七分管。
供排水设施大多是“地下工作者”,一旦“梗阻患病”,“望闻问切”难度很大,“开肠破肚”成本很高,这样一来,保畅通的重点就只能在日常不间断地巡视、巡查了。
杏花村的微动力排水设施建成后,管理员周明现练就了一套独家本领,通过看、听,他就能知道设备运行是否正常。除了人员巡检外,全网视频监控、管网检测、中控调度的数据都实时在线。宜阳现有的18座规模化供水设施、18个污水处理厂和68个微动力污水处理站,运行状况在总控室的大屏幕上清晰可见。加上供水管理到户、污水处理厂数字化、微动力污水处理站自动化处理的智慧化管理体系等,全县城乡供排水一体化运维一目了然。
在整个供排水环节中,供水是收费的,有收益,但污水处理基本上是“赔本买卖”,并且赔得还不少,这就给城乡供排水一体化的可持续安全运营出了一个难题。
在城乡供排水一体化已经运营一段时间的杏花村,政府的做法是以供补排。杏花村党支部书记周京伟介绍,村里的微动力排水设施,每月电费、人工等成本约2000元,按照2元每吨的用水价格,村里水费收入可以覆盖排污成本。
但洛阳多数县(区)因为村庄众多、居住分散,供水收入难以覆盖排污成本。栾川县85%的群众、商户供排水都并入城镇管网,他们以城补乡,将村级收费与乡镇补贴一同纳入自来水公司,除了以供补排,加上以城补乡、以商补农等措施,用城、商供水的盈余补乡村污水处理资金缺口。
为了确保城乡供排水一体化永续发展,栾川县还实施了“思路扩张”,通过探索企业化管理、市场化运作,除了将建设资金全部注入自来水公司外,还把全县原有的水库、水厂、污水处理站等相关资产划入自来水公司,用以壮大自来水公司资产规模,在提高融资贷款能力的同时,增加其盈利项,确保城乡供排水一体常态化良性运营。
建得好、用得起、管到位、可持续。2022年,洛阳市已实现所有乡镇政府所在地污水处理设施全覆盖,全市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达46.05%。
城乡供排水一体化工程是一项“地上地下联通工程”,是乡村振兴的最基础工程。据介绍,10月底,洛阳1420个行政村的供排水一体化全面完工,洛阳全域的城乡供排水一体化规划全面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