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浦朱家角,对于老上海人来说,就是上海西边乡下的一个落后小镇,是上海人喜欢吃的菱角和鱼虾的产地。今天的朱家角,对于上海人来说,是上海著名的古镇,上海的后花园,和附近的淀山湖相连,成为上海人民休闲游玩的好去处,是‘吃吃喝喝白相白相’的好地方。”
■ 沈荻 文/摄
眼前的朱家角古镇,天空是清冷又温煦的初冬蓝,云似缥缈的一缕烟,枝头上的金色小果子,像凝结在油画布上的数点金粒。河道上有人摇着橹,水纹慢悠悠,荡开数条纹路。
跟倩姐已有三四年未见,迎面即是一个大大的拥抱,跟爽利的Melody同样拥抱,我们三个人开始慢悠悠地沿河漫步,穿巷过桥,过景点而不入,只在食街逗留。今天是专属于吃货的快乐日。
朱家角位于上海青浦区,紧挨着淀山湖,若以规模论,当属江南之最。其河道纵横,宽桥深巷,与周庄等一众曲径通幽的水乡古镇相比,更显气势开阔。宋元时期已有朱家村,明代正式建镇,名珠街阁,号称“长街三里,店铺千家”,可见繁华盛极。清嘉兴年间又改镇名为珠里,俗称角里,至今,角里仍是朱家角的别称。
如今的朱家角,生活气息依然浓厚,很多本地人仍住在镇子上,大多数商铺也多由本地人经营。我们站在简陋的小摊前,尝了尝老爷叔售卖的“牛踏扁”。牛踏扁,是一种熏毛豆,略咸,半干,和孔乙己的茴香豆一样,可以做下酒的小零食。之所以叫作牛踏扁,是因为这种毛豆形状特别,生就扁平,宛如被牛踏过,并非圆滚滚的普通毛豆。这豆子是江南特产,Melody说小时候吃泡饭,外婆会将这种豆子卤一下,当成小菜送饭,也是上海人特有的一点儿老回忆。
老爷叔见我们聊得有趣,也笑嘻嘻地插几句嘴,本地人做生意,人情味相当足,大多数卖零食的小铺子都任君试吃,若用上海话与之交流,更会格外亲热。倩姐是此中高手,每到一处,都能和摊主谈谈说说,跟着她,只需做个无脑吃货,顺带还解锁许多新大陆。譬如熏拉丝需买新鲜的,尽量不要过夜;橘红糕是此地特产,可以尝一尝;再买一点咸肉,晚上回去,铺在白菜和粉丝上面蒸,就是一道好菜。
我们走走停停,两条小街下来,各种麻花、酱菜、芡实糕和酥糖都试了一遍,发现了好几家心仪的小店,与店家约定,等吃完饭回过头再买,省得拎不动。
中饭是在随机遇到的一家洞天小馆,临河小窗有阳光透入,温暖且家常。我们三个女生聊得欢,惊动了邻桌,还主动替我们拍照。
倩姐做主,点了桌经典农家菜,炒田螺、河蚌豆腐羹、油焖茭白和一小碟扎肉,还有一条红烧鸡格朗鱼,是青浦特有的湖鲜,特意不点主食,是为了等会儿还要去家小店,想去尝一尝他家的现蒸烧麦。
鸡格朗鱼我还是第一次吃,肉嫩,有软刺,是浓油赤酱的烧法;河蚌豆腐羹清淡鲜美,处理得毫无土腥味;茭白正当季,焖得嫩如豆腐,略甜,也是江南人钟爱的口味。扎肉更是朱家角特色,以稻草捆扎五花肉红烧慢焖,烧至油亮浓稠,肉糯皮烂,有一股稻叶的清香,我们三个人分食一只扎肉,略尝其味,刚刚好。
吃完饭,鼓腹而游,仍旧避开景点,只去巷子里乱逛。红砖墙面的大清邮局,上百年至今仍在营业的老药房,香火籍籍的寺庙和道院,一步步走下来,像走进了老画卷。河边有阳光极好的露天咖啡座,我们进去看了一眼,发现最好的位置已经被占据,于是心安理得地走开,继续去小摊子上寻觅美食。
最后买了四只扎肉,店家笑嘻嘻地用真空袋装好,去买熟咸肉,店家也仔仔细细地切成一片片,在包装盒里码得整整齐齐……于是我们三个人,最终拎了十几个袋子,浩浩荡荡地进了一家小吃店。
“我们不是来旅游的,简直是来进货的。” Melody感慨。将一堆塑料袋放在小吃店的桌子上,蔚为壮观。我买的最多,连随身的挎包里都塞进了一大包抹茶麻花。
其实一点儿都不饿,但这家店是刚才逛街的时候就已看中的,实在不忍心错过,于是只要了一笼肉馅烧麦,一碗荠菜大馄饨,三人分着吃,当作下午茶点心。
俞敏洪说:“青浦朱家角,对于老上海人来说,就是上海西边乡下的一个落后小镇,是上海人喜欢吃的菱角和鱼虾的产地。东西好吃,但人呢,城里人就看不上了,上海人称之为乡下人。今天的朱家角,对于上海人来说,是上海著名的古镇,上海的后花园,和附近的淀山湖相连,成为上海人民休闲游玩的好去处,是‘吃吃喝喝白相白相’的好地方。”
那天我们在镇口挥手道别,各自回家。这一天下来,犹如一篇起承转合、结尾点睛的好文章,圆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