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度十大流行语”彰显社会发展活力
12月4日,《咬文嚼字》编辑部公布了“2023年十大流行语”,它们分别是新质生产力、双向奔赴、人工智能大模型、村超、特种兵式旅游、显眼包、搭子、多巴胺××、情绪价值、质疑××,理解××,成为××。
流行是一种社会心理现象,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一个新词能流行开来,一定是契合了某些群体的某种心态,并唤起广大民众共鸣。纵观“年度十大流行语”,不难发现今年的流行语集中反映了人们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通过对年度流行语的盘点与解读,清晰地呈现出时代进步的脉动、社会发展的活力,也引导着人们总结过去一年工作生活中的经验教训,以更加昂扬的精神状态开启和追求美好未来。
警惕“快递盲盒”带来的“套路陷阱”
可低价开出数码产品、物超所值、抢到就是赚到……快递量激增和盲盒经济的结合下,快递滞留件(因地址不详、电话停机等原因没有派送成功的快递)盲盒这种新产品可谓兼具了开盲盒的刺激感和“搏一搏单车变摩托”的诱惑力。然而,据调查发现,快递滞留件盲盒套路多,消费者上当容易捡漏难。
“快递盲盒”有不少是退换货或滞留件商品。此前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印发的《盲盒经营行为规范指引(试行)》,就明确规定无法投递又无法退回的快件,不得以盲盒形式销售。因此面对“快递盲盒”,消费者不能盲目追捧,而应当擦亮眼睛理性消费。此外,电商平台应尽快规范管理销售内容,联合快递公司优化滞留快递处理方式,提高处理效率。相关部门应严厉抵制和打击销售他人快递、虚假宣传等行为,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避免“套路陷阱”再现。
还原食品“本色”,保障舌尖上的安全
12月1日起,《食用农产品市场销售质量安全监督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正式施行。办法针对群众反映的“生鲜灯”误导消费者问题,增加了对销售场所照明等设施的设置和使用要求,提出销售生鲜食用农产品,不得使用对食用农产品的真实色泽等感官性状造成明显改变的照明等设施误导消费者对商品的感官认知。
“生鲜灯”这一生鲜时蔬的“美颜滤镜”,不仅是经营者的自欺欺人,更是对消费者的坑害蒙骗。本就是不合理的“视觉陷阱”,却因其应用范围广、使用数量多,而成了行业内人尽皆知、无人质疑的“潜规则”。此次市场监管总局响应群众需求,发布“生鲜灯”新规,以官方的“雷霆重拳”击碎业内的“公开秘密”,让我们看到了有关部门保障食品安全、肃清不正之风的决心,由此倒逼经营者擦净招牌、诚信经营,让整个市场环境回归安全透明、和谐稳定。
黄威 整理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