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丁家发
中国青年报社不久前发布的一项有1000人参与的调查显示,仍有超八成的受访者认为“第一学历”的重要性被过度放大了。交互分析发现,“第一学历”是专科院校的受访者对此认同的比例更高,为88.6%,之后是二本院校的受访者,占比为83.4%。毋庸讳言,当下“第一学历”仍然在各类招聘中起着重要的筛选作用。
近年来,“第一学历”这堵隐形的墙,阻挡了许多求职者的就业之路。为摆脱“第一学历”的桎梏,很多“双非”学子开始通过考研“自救”,用“最高学历”来拉平差距。笔者认为,破除“第一学历”困境刻不容缓,不能仅靠学子的“自救”,必须打破“第一学历”这堵墙,消除就业歧视,维护就业公平。
现实中,第一学历为“985”“211”及“双一流”建设高校的毕业生,大受用人单位青睐。而许多“双非”院校的毕业生、高职院校专科生,在就业市场都会受到不同程度的歧视。不仅求职阶段,在职的劳动者也会面临学历歧视的现实问题,在一些用人单位,学历更高或名校出身的毕业生,其上升的渠道相较于“双非”院校毕业或学历较低的劳动者来说更为通畅。
事实上,一些“双非”院校毕业的学生,在实际工作中表现得非常出色且稳定。但是,用人单位的“名校情结”,用学历将人才“标签化”,忽视了求职者的差异性和能动性,不仅会损害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也容易造成资源错配和浪费,不利于人才活力的充分释放。
其实,早在202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就印发《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指出,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要带头扭转“唯名校”“唯学历”的用人导向,按照岗位需求合理制定招考条件、确定学历层次,在招聘公告和实际操作中不得将毕业院校、国(境)外学习经历、学习方式作为限制性条件,建立以品德和能力为导向、以岗位需求为目标的人才使用机制,改变人才“高消费”状况,形成“不拘一格降人才”的良好局面。
总之,用人单位要摒弃“唯名校论英雄”,把人岗匹配摆在考察和选才的首位,这不仅是对求职者的尊重,也是破解人才“花瓶化”现象的有效手段,更好地维护就业公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