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版:观察 PDF版下载

栏目: 维权工作

版面: 观察

北京市海淀区法院

探索法治信访改革 从制度入手


    北京市海淀区法院法官王志勇在路边和当事人讲解案件办理情况。

    ■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张萌

    “刘法官早,今天公司让我去上班,万分感谢……”北京市海淀区法院法官刘赛一开手机,就有一条短信跳出来,这是申请执行人李女士发来的。李女士因被公司开除,多次到劳动监察部门投诉信访,后诉至法院,进入执行阶段后,通过刘赛多次耐心地释法说理促成双方和解。

    在信访接访中,梳理问题症结、抓住做群众工作的“牛鼻子”是北京市海淀区法院信访工作始终坚持的传统。2023年,北京市海淀区法院在总结长期工作经验基础上创新机制、加强联动、优化衔接,为一体解决群众信访诉求提供了坚实有效的制度保障。一封封情真意切的感谢信和一面面鲜艳的锦旗络绎不绝,传递的不仅是群众的感激之情,更是对北京市海淀区法院信访工作的认可与肯定。

    成立办信专班 一体化推进 

    司法是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人民法院的信访部门是这道防线中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最集中的地方。为抓好涉诉信访工作,北京市海淀区法院转变了原来的信访工作格局,将该项职能配置于综合审判庭,由庭长王志勇牵头,专门部门集中办理,与申诉再审、司法救助一体推进,成立办信专班处置来信,有信必复。针对来信中发现的错误案件,及时启动案件评查与审判监督程序,切实为信访群众排忧解难。

    在办理信访案件中,综合审判庭干警曾从一位女当事人的离婚案件信访诉求里发现了男方在离婚诉讼中隐瞒债权的问题,通过及时纠正错误裁判,维护了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在另外一起延续20年的人事争议案中,王志勇带队登门走访当事人王阿姨,与用人单位、社保单位多次协商,为老人解决了困扰多年的退休认定问题。

    多年来,北京市海淀区法院办理各类重点信访挂账案件千余件,走访办案足迹遍及全国200多个市县,行程20万余公里。2023年,综合审判庭摘得“北京市工人先锋号”荣誉,其创立的“与民心贴心”党建品牌也被最高人民法院评为第二届党建创新案例。

    “去窗口找领导” 做活“阳光”信访 

    群众满意是衡量信访工作的标尺。今年,北京市海淀区法院将“坚持信访接待下基层”作为落实“四下基层”的具体抓手,全面推进信访案件化解、信源过程把控、诉源矛盾治理三项工作机制。

    每个工作日,在北京市海淀区法院信访窗口前都能看到院长、庭长接访的忙碌身影。去窗口、找领导、谈问题成为群众表达诉求的常态。

    为落实信访工作责任,推动信访问题就地解决,2021年北京市海淀区法院率先推出《院长、庭长信访接待工作实施办法》,要求业务部门负责人在信访窗口轮流接待来访群众,协调督办信访事项,并由院领导轮流监督。首问责任、实时统计、定期通报,成为推进机制落实的“紧箍咒”。在这里,领导信访不只是工作职责,更是解题思维。在劳动争议审判领域,信访接待被作为重要环节纳入全链条治理模式,由“一把手”包案负责、在线接访,推动了该类案件初访一次性办结率有效提升。

    王志勇在办案中发现,如何让无法获得有效赔偿又生活困难者摆脱困境,是化解信访案件的重要手段之一。此时,对确有困难的当事人给予经济帮助的司法救助制度成为一把钥匙。在信访和司法救助工作中,他们创建了“用脚走访调查、用脑研判创建、用手扶危济困、用心关爱温暖”工作机制,成立司法救助委员会,制定实施办法及工作细则,要求以走访调查为基础确定“一案一方案”,确保每一分救助资金都花在刀刃上。

    几年来,北京市海淀区法院定点接访、调研走访、带案下访、上门回访,办结司法救助案件157件,帮助195名当事人摆脱困境,让“中国之治”的制度优势绽放在基层大地上。

0
© 2021 中国妇女报
ICP备:京ICP备05037313号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