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版:发展周刊 乡村振兴 PDF版下载

栏目:科技女性种业兴农

版面: 发展周刊 乡村振兴

从一颗种子到万亩“紫色黄金”


    ▲ 李敏(右一)在观察薄荷组培苗生长情况。

    ▲ 李敏在薰衣草花田中查看植物长势。

    均为受访者供图

    育种专家李敏先后带领团队育成5个新品种,填补了新疆及兵团种植薰衣草50余年无自主知识产权品种的空白;推广应用薰衣草新品种4.7万亩,带动1175人就业,受益家庭1567户,实现科技成果转化1.8亿元。

    ■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见习记者 李熙爽

    中国薰衣草看新疆,新疆薰衣草看伊犁。伊犁是世界四大薰衣草产地之一,每年夏秋两季,蓝紫色的薰衣草会在这里竞相绽放,交织成一望无际的绚烂花海。

    薰衣草不仅是重要的香精原料,还有利于土壤保持、地力常新,同时可以广泛适用于医疗领域,也因此被称为“紫色黄金”。为了推动我国芳香产业的发展,解决薰衣草种源“卡脖子”的难题,一代又一代的种业人奔波在田间地头,扛住了雨雪风霜。全国巾帼建功标兵、新疆兵团四师农科所特色作物研究室主任李敏就是其中一员。

    自2010年投身于薰衣草育种工作以来,李敏及其团队先后育成5个薰衣草新品种,填补了新疆及兵团种植薰衣草50余年无自主知识产权品种的空白。

    “有困难有挑战的工作,让我来”

    1994年,一个年轻的姑娘从石河子农学院毕业,进入新疆兵团四师农科所从事小麦和玉米的育种工作。

    那时候,李敏一心扑在农作物的育种栽培上,梦想着培育出高产优质的粮食作物,从没想到自己会与浪漫的薰衣草结缘。

    改变源于2010年。李敏告诉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1964年,试种薰衣草的任务下达给兵团,此后,薰衣草就在伊犁扎根、生长。多年来,在薰衣草种植方面,我们取得了许多突破,也面临着一些问题,例如薰衣草品种混杂、产量较低、农民种植积极性不高等。为了改变这一局面,2010年,农科所成立特色作物研究室,专攻薰衣草育种问题。”

    当时,农科所内专门研究薰衣草育种的人才不多,所里号召大家主动报名,然而回应者寥寥无几。专业不对口、研究前景不明朗,种种原因,让大家对这个岗位望而却步。

    然而,李敏对此的看法却不一样。她说:“依托于徐春棠等科研工作者的反复实践,中国摆脱了对外国薰衣草精油的依赖,但研究的脚步不能停,我们不仅要提高精油的产量,还要提高精油的品质,让中国的薰衣草精油在国际上具有竞争力。”

    她问了自己两个问题。“过去的知识背景,能应用到薰衣草的育种研究中吗?”“育种的知识是相通的,有关薰衣草的专业知识,我可以学习!”“进入一个陌生的新兴行业,你能行吗?”“有困难有挑战的工作,让我来!”

    确认了自己的决心之后,李敏主动报名,成为特色作物研究室的一员。她与同事们运用系统选育法,从“薰衣草之父”徐春棠筛选的品种中选择出性能稳定的变异植株,对其进行扦插繁殖与长期观察,并于2013年成功培育出薰衣草新品种——新薰一号,填补了新疆及兵团种植薰衣草50余年无自主知识产权品种的空白。

    新品种选育相继取得新突破

    李敏告诉记者,想要培育出一个具有竞争力的薰衣草新品种,难度很高。“为了避免品种退化,要通过杂交来提升薰衣草品种的多样性。”然而,随着从国外引入薰衣草品种的难度不断增加,想要加快种业研发、创新种质资源,就要从重离子辐射、太空辐射等方面入手,通过各种射线改变薰衣草种子的性状。

    2004年,四师农科所将薰衣草品系74262和H-701种子送上太空。这些种子搭乘我国第二十颗返回式科学与技术试验卫星,开启了为期18天的太空旅行,开创了薰衣草太空辐射诱变育种的新篇章。种子从太空中返回后,李敏与同事们设置区域试验,通过试验示范和生产示范,选育出性状稳定、产花量和精油产出率双高的新薰二号。这种薰衣草花粒饱满、花色艳丽,观赏价值极高,同时又具有抗旱、抗寒、耐雨性强、保花性好、精油品质高的特点。李敏说:“新薰二号的种植范围较广,在新疆外也可以蓬勃生长,很多薰衣草主题的观赏公园,种植的都是这个品种。与此同时,它也备受花民青睐,大家都称它为‘太空蓝’。”

    凭借“太空蓝”打响名号后,李敏团队在薰衣草新品种的培育之路上不断取得佳绩。他们结合市场需要,开启定向育种模式。2016年,芳香酯高的新薰三号、花型艳丽的新薰四号相继问世;2023年,新薰五号获得国家农业农村部植物新品种保护权,薰衣草新品种选育取得新突破。

    “耐得住寂寞、经得起等待、受得了打击”

    作为主要完成人,育成薰衣草新品种5个,收集并创新薰衣草材料170余份,建立薰衣草种质资源圃、四师芳香植物重点实验室……在育种的道路上,李敏的成绩单越来越亮眼,但她没有停下前行的脚步。李敏知道,想要打好种业翻身仗,就要自主创新,解决种子“卡脖子”技术攻关。她还有个愿望:用科技带来改变,降低种植成本,提高精油产量和质量,助力农民增收致富。

    为此,李敏和团队成员奔波在田间地头——每年三四月移栽种苗时,他们天刚亮就出门,天黑透才回家;盛夏收花的半个月里,他们顶着烈日炙烤劳作,早上一身露水、中午一身汗水、晚上一身泥土是常态。他们扎根在实验室内——组培育苗时,要小心地给一株株新芽“做手术”,为了避免上厕所穿穿脱脱还要反复消毒等问题,他们工作时就少喝水甚至不喝水。付出并不一定有收获,收集上百份乃至上千份材料做杂交,可能得不到一份成品;好不容易培育出的优质品种,因为天气等原因突然歉收……“培育、失败、再选、再种,育种工作就是这样,要耐得住寂寞、经得起等待、受得了打击。”李敏笑着对记者说。

    育种难,推广新品种更难。“因为担心新品种不挣钱,即使我们免费提供种苗和技术服务,大家也不肯种植。这时只能拿出科学技术说服大家,为薰衣草种植户们解决实际问题。”李敏带着同事深入田间地头示范讲解,展示新旧种苗比对,力推新品种新技术。最后,顶着压力和风险,她对还犹豫不决的农户承诺:“你们先种,效益不好或亏损,我赔付!”

    经过不断努力,李敏推广应用薰衣草新品种4.7万亩,带动1175人就业,受益家庭1567户,实现科技成果转化1.8亿元。她说:“作为一名科技工作者,做事情一定要认真坚持、迎难而上。育种本身就是一个不断创新的过程,把每一个小的正确选择积累起来,就会增加成功的概率。试验失败了,那就再选择、再试验,哪怕失败一干次,一万次,也要再来一次,把不可能变成可能。”

0
© 2021 中国妇女报
ICP备:京ICP备05037313号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