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陈若葵
以“教育高质量发展”为主题的中国教育三十人论坛第十届年会日前在北京举行。来自政界、学界以及教育一线的50余位专家学者共同交流思考当下教育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专家认为,实现教育高质量发展,要继续从源头上落实“教育减负”,推动教育评价体系和教育考试制度的改革,利用迅速发展的高科技成果推动教育变革。同时,要改变观念,普及幸福教育等新理念,推动教育治理创新,通过教育资源的均衡化实现乡村教育振兴。
立德树人 重构良好教育生态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中国教育学会名誉会长、论坛学术顾问顾明远表示,教育的本质是提高人的生命质量和生命价值,当前教育面对种种挑战。
香港大学荣休教授、原副校长程介明表示,社会的发展需要自信、从容、有尊严的一代。他提出四个思考:把素养放在舞台中心,如何培养品质高尚的人才;深化学习话语,如何把学习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如何为师生开辟空间,避免成绩、考试、学历占据全部空间;如何淡化“尖子”,变为多元概念。
北京师范大学国家高端智库教育国情调查中心主任张志勇提出,要以正确的教育政绩观引领教育生态重构。“我们的教育生态在很多地方已经被破坏了,以升学第一为目标,而不是育人第一。在这样的情况下,德智体美劳的体系被肢解了。学校、家庭、社会教育同质化了。家庭教育则是补课、作业。”张志勇称,说到底,是立德树人的要求没有完全落实到体制机制上,教育的指挥棒在中小学实际上是考试分数和升学率。“这是一个必须解决的老大难问题。”
长期以来,“教育发展看升学率”成为错误的教育政绩观的真实写照。张志勇表示,近年来,这种错误的教育政绩观不但没有得到扭转,反而越来越严重,不仅用升学率、重点升学率考核评价教育系统,甚至用北清率评价考核教育部门、学校和教师。
张志勇呼吁,要树立正确的教育政绩观,加快教育生态重构。他强调,树立正确的政绩观要坚持科学的教育发展观。坚持以民为本,不能急功近利,坚持系统思维,尊重教育规律,依靠科学和底线思想发展教育,要用法规推进教育生态的重构。
在著名经济学家汤敏看来,目前教育选拔体系和拔尖人才挑选体系的问题在于过度呵护学霸型人才,过早淘汰偏科的奇才、怪才。高度重视自然科学拔尖创新人才,对社会科学拔尖创新人才关注不够。同时,人才早期培养基本上都在城市,农村和县域的人才早期培养得不到足够重视。此外,我国对拔尖创新人才的挑选和培养也缺乏相应的法制保护。
汤敏认为,呵护奇才、怪才、偏才学生,要给他们一些特殊通道。适度扩大五大科学竞赛的范围,增加人工智能、工程、环保等以及跨学科内容的竞赛,增加社会创新方面的竞赛。逐渐打破一刀切的小升初、初升高及高考制度,允许以科学的方式甄别、选拔和培养拔尖创新后备人才,为他们打造一定的绿色通道。
扩大拔尖创新人才的选拔和培养范围。探索线上线下结合,将拔尖创新人才选拔和培养范围扩大到农村地区的中小学生以及非重点大学的学生。汤敏特别提到,培养拔尖人才、挑选拔尖人才不能成为学校掐尖的借口,其考试不能偏离教育公平。
实现高中阶段多样化 从源头“减负”
“减负”由来已久,“双减”也已实施两年多,各地积极落实政策,从作业减量增效到延长课后服务,再到压减校外培训、推进中高考改革……然而,学生负担并没有从根本上减下来。
对此,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21世纪教育研究院名誉理事长杨东平表示,当前,“减负”面对的教育背景和社会背景跟过去大不相同,最突出的是少子化和老龄化,学龄儿童大幅减少,学习压力以及内卷严重。同时,还面对高学历人才过剩和基础劳动力缺乏的情况。
如何“减负”?杨东平称,需要实行自上而下的顶层制度变革,实行源头“减负”,而不仅仅在学校和家长层面做末端“减负”。杨东平认为,“没有顶层的制度改革,考试制度、升学制度、评价制度不改,让老师和学生去改是不现实的。这是多年来‘减负’不能落到实处的原因。”把“减负”转化为具体的教育实践,首先要树立新的教育观、学习观、学生观。要以人为本,善待儿童,培养具有自我发展能力、创业精神的终身学习者,而不是会迅速过时的考试机器。杨东平称,现在的过度教育,以提前教育和过度操练为主。他认为,要从源头减少课程数、学时数,大幅度降低教学难度、考试难度。
张志勇也认为,教育问题是社会问题的反映,现在教育体系中一切为升学考试服务的现象,会导致考试难度不断增加,学生负担加重。他建议,教育健康发展,政府层面应有所作为。一是清理功利化、短视化的教育行为,给教育战线创造一个健康发展的外部环境。二是在教育公平配置上下功夫,实现教育资源均等化、公共服务均等化,从源头上解决教育内卷。三是给改革和创新提供更好的制度环境。
当前,社会和学界有人认为“减负就是不让孩子学习”。张志勇表示,这是对“减负”政策的误读。“减负”要调整教育结构,让德智体美劳的结构和谐起来;要调整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结构,让孩子减过重的部分,补不足的部分,让孩子们的学习健康起来,环境更好起来。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研究所所长王烽认为,造成学生学业负担重、竞争激烈的局面,最重要的原因是目前的教育体系没有给多样化人才提供丰富的成长机会。
对于如何从源头“减负”,王烽表示,坚持高中阶段的多样化是源头“减负”的重要途径和关键点。“高中阶段是教育体系的腰部,它不多样化,整个教育体系就没法多样化,目前它是一个瓶颈。”王烽谈到,推进高中阶段多样化有两条路径。一是学校多样化,形成高中阶段的普通高中、职业特色综合高中和中等职业学校三大学校体系。二是课程多样化,首先要扩大高中教学自主权,特别是校内课程的学分设置。还要加强课程资源和师资建设。同时,初中和小学阶段一定要减课,让学生广泛接触实践。从小学到高中,职业生涯教育要跟上。此外,还需要开拓升学路径,加强区域的教育资源统筹。
淡化功利性 推动教育评价制度改革
教育评价事关教育发展方向,有什么样的评价指挥棒,就有什么样的办学导向。202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方案明确,扭转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坚决克服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的顽瘴痼疾。
论坛上,上海市教育考试院副院长、首届教育部基础教育教学质量评价指导专委会委员常生龙介绍了国际教育评价改革的四代范式,说明以价值为导向,共建为特征的第四代教育评价理论的特点在于,以观察、记录学生完成的作品或任务、口头演说、实验等方式评价学生,有利于学生成长。
张志勇也表示,国际第四代教育评价改革提倡协商、对话和认同。这对我国教育评价改革有很大的启示,即我们要淡化教育功利性。评价主体和被评价者相互对话、目标认同、价值认同,找到发展方向。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张生认为,在新的素质教育变革背景下,教育评价更多体现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通过大量的伴随式数据考量学生,评价和学习活动交叉进行,融为一体,将成为教育评价改革的新方向。
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联合学校总校常务副校长周建华认为,推动教育评价制度改革要用“五育并举”的新质量观引领教师评价。“破五唯”,重点破除“唯分数论”,探索命题改革,聚焦学生的核心素养和全面发展。注重教师在分数之外对学生发展的贡献,考察教师在立德树人、推动学生全面发展上的努力与成就。这样的评价才能真正发挥导向、诊断和发展作用,使教师不再搞“题海战术”,切实减轻学生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