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版:视点评论 PDF版下载

版面: 视点评论

剑指长空 让火箭起飞的航天女博士们


    □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党柏峰

    □ 李倩

    “我们要始终把国家和民族发展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点上、把中国发展进步的命运牢牢把握在自己手中,坚定信心、守正创新,奋力谱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篇章。”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党的二十大广西代表团讨论时的重要讲话,催人奋进,令航天科技四院四十一所的女博士们信心倍增,决心在创新的道路上一路披荆斩棘,在茫茫太空之中绽放绚丽的巾帼荣光……

    仰望星空,勇攀航天动力新高峰

    突破某新型矢量喷管摆动元件的结构设计及关键工艺技术,填补了国内该技术领域的空白;在壳体领域实现了四院历史上第一台某类型碳纤维壳体实物研制和爆破试验……

    陈晨是四十一所一名女博士,虽然没有固发专业基础,但凭着对航天事业的满腔热忱,她努力学习基础知识,积极接触工程实际,从拧螺丝、学画图做起,面对一次次失败从未气馁。针对某个新研关键摆动元件结构设计,她闷头计算了三个月,终于设计出了200余种模型,成功获得一个最优设计方案并完美实现型号应用。得益于当时预研战线“老中青结合”和“师带徒”的模式,陈晨得以快速成长。她到现在仍怀念和师傅姜耿敏以及师傅的师傅毛正森一起讨论问题的时候,激动地说话如吵架的“光辉战绩”。

    “我们从事预研的人有一个共同的特质,那就是‘求真务实’,想法必须落地,必须把‘严慎细实’的工作作风贯穿始终。”12年来,陈晨从研究室到机关,再从机关回到研究室,一直从事预研技术或管理工作,承担过多项背景型号预研或课题研究。同事们都说她精力旺盛,能拼能打能熬;家里人“吐槽”她一到工作日就精神,一到休息日就“趴菜”。“我这才是真正合理利用时间。”对此,她总是一笑了之。

    立足航天,探索基础科学问题的本质

    常倩云是固体推进全国重点实验室燃烧与流动方向的一名研究师,于2017年博士毕业于浙江大学能源工程学院。毕业时,怀着航天报国的理想,她选择了家乡的航天动力技术研究院工作,致力于固体火箭发动机的设计与研究工作。

    入职5年,常倩云承担了数个国家重点型号设计与研制工作。2023年,在响应国家加强基础研究的号召下,她选择加入国家重点室,立志于提高固体火箭发动机的基础研究水平,成为基础与创新研究领域的一名“新兵”。她在实验室专家的引领下,从基础知识书籍和中外研制资料开始,逐渐了解固体发动机某些方向的研究现状和发展方向,初步完成了未来两年的研究内容和实施途径的策划,逐渐适应了新岗位的工作节奏。

    “对新技术和新发现的好奇心是吸引我进入基础研究队伍的主要动力,以往的工作经历是宝贵的经验和知识财富,希望自己在以后的工作中不忘初心,保持兴趣和激情,沿着既定的研究路线,在固体发动机燃烧和流动领域持续探索。”她坚定地表示。

    不断探索,做航天精神的传承人

    “作为一名合格的设计师,需要时刻关注产品交付的时间节点,并对工作有责任心!”项目负责人、青年设计师王莹来自西安交通大学,经过多个型号的锻炼和培养,她从最初的磕磕绊绊,已经成长为一名经验丰富、富有责任心的多面手。在谈起主管的工作时,王莹眼睛里泛起坚定的光芒。

    犹记得在接到第一个重点任务时,为了保障设计的正确性,她对比了多个同类型型号的设计方法,提前对可能遇到的风险进行了大量思考,并采用仿真的手段对预估的问题进行一一模拟和排除;到了生产阶段,她冒着酷暑和严寒不间断地下厂跟产,确保对产品质量了解得清清楚楚,有针对性、准确地进行设计优化;在做试验的时候,为了确保能够获得可靠的试验数据,她设计了一种独特的试验方法,顺利获得了产品性能,并申请了专利……

    2023年,王莹从型号研究室调动到重点实验室,工作内容有了巨大的变化,为她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压力。不到3个月的时间里,她瘦了整整10斤。回想起那段充实的“拼搏岁月”,王莹开玩笑地说:“之前一直想减肥都减不下来,看来还是干工作最管用。”

    谈及这几年的工作感受,王莹说:“我很荣幸能成为四十一所这个‘大家庭’的一分子,与团队一起,不断突破不断前进。在新的征程里,我将继续在科研的道路上努力求索,勇敢去冲击更多的难题!”

    不负韶华,为航天事业奋斗终生

    “每次听到‘3、2、1,点火!成功发射’这句话,总能让我紧张、自豪和激动,我以后一定要投身于祖国的航天事业中。”2022年4月18日,毕业于西安交通大学的博士生赵迎松怀揣航天报国的伟大志向,来到航天科技四院四十一所,正式成为一名航天人。

    “师傅严谨的工作态度和专业的技术思想令我折服,从她身上我真切体会到身为航天人的荣誉感和自豪感。”入职培训期间,在师傅姜耿敏研究员的感召下,赵迎松对祖国航天事业和固发事业有了更深的了解。

    很快,她被安排进入重点型号的研制队伍中,并由老同志曹涛锋高工带她,在师傅手把手指导下,她慢慢学会了喷管的画图、仿真、下厂到与工艺师的沟通协作,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航天精神慢慢在她的身上显露出来。不久,她又投入喷管预先研究工作中,不仅以核心成员的身份,具体参与了研发中心承担的几项重大课题,并作为专题负责人,与研发中心多位同志一起完成了新课题的评审和立项工作。“我坚信以后在四十一所和研发中心这片创新和实干的土壤上,必将为我国航天事业和固体火箭事业贡献自己的毕生能量。”赵迎松说。

0
© 2021 中国妇女报
ICP备:京ICP备05037313号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