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见习记者景韵润 发自北京 爱国主义教育法将于2024年1月1日生效实施。12月21日,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举行爱国主义教育法实施新闻发布会。围绕爱国主义教育法的贯彻实施,教育部政策法规司副司长王大泉表示,要将爱国主义教育贯穿学校教育全过程。
青少年学生是爱国主义教育的重点群体,学校是加强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阵地。爱国主义教育法规定,国家将爱国主义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明确了教育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应当履行的职责。王大泉指出,要指导各级各类学校办好、讲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将爱国主义教育内容融入各类学科和教材中。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深入挖掘各门学科中蕴含的爱国主义教育资源,有针对性地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国共产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中华民族发展史教育、法治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等。
在强化实践育人方面,王大泉表示,要把爱国主义教育内容融入各类社会实践教育基地建设,打造场馆育人精品项目、红色文化弘扬基地,指导学校精心设计校园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参加“场馆里的思政课”“行走的思政课”等。指导各地各校统筹用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国防教育基地等教育资源,充分发挥各级各类文化馆、纪念馆、博物馆等场所的爱国主义教育功能,教育引导学生厚植家国情怀、坚定理想信念。指导各级各类学校开展好“从小学党史 永远跟党走”“学习新思想,做好接班人”“开学第一课”“同上一堂思政大课”“把青春华章写在祖国大地上”等主题教育活动,常态化制度化开展理想信念教育,持续抓好党史学习教育,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推动各地各校结合地方实际和学校特色,创新活动手段,拓展活动内容,增强爱国主义教育的针对性、系统性和亲和力、感染力。
此外,在深化家校协同方面,王大泉指出,要发挥学校与家庭联系紧密的独特优势,指导各地统筹家长委员会、家长学校、家访等家校沟通机制,加强对家庭教育的专业支持,指导家长落实爱国主义教育法规定,把热爱祖国融入家庭教育,引导家长积极支持、配合学校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教学活动等。
【记者手记】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是中华民族最重要的精神财富。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爱国主义教育法突出学校和家庭对青少年和儿童的教育,将爱国主义贯穿教育全过程非常必要。
如何把爱国主义教育贯穿学校教育全过程,给青少年上好爱国主义教育这堂课?爱国主义教育法明确规定,“各级各类学校和其他教育机构应当按照国家规定建立爱国主义教育相关课程联动机制,针对各年龄段学生特点,确定爱国主义教育的重点内容,采取丰富适宜的教学方式,增强爱国主义教育的针对性、系统性和亲和力、感染力”,“各级各类学校应当将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和体验相结合”……这一系列具有指导性和针对性的条文,必将在之后的实践中发挥重要作用。在法律的指导下,学校也一定能上好爱国主义教育这门必修课,将爱国主义精神的种子埋进年轻一代的心中,让爱国之情转化为强国之志、报国之行。
明年是新中国成立75周年,爱国主义也将上升为法律义务,必将为推动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开展提供法治保障,更好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统一思想、凝聚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