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版:乡村振兴 PDF版下载

版面: 乡村振兴

收获2023她们站上乡村振兴C位


    江西篁岭“晒秋”美景在直播平台屡成爆款,曾经的“半空心古村落”如今成为“网红文旅村”。江西篁岭村村民汪杏花在景区内的一间茶吧就业,偶尔也兼职“晒秋大妈”。她说:“咱篁岭辣椒、南瓜和玉米是阳光和10亿次目光一起晒出来的。”

    @乡愁沈丹原名沈枝丹,知名短视频创作者,全网粉丝近4000万,她自己经营的农产品品牌全年总销售额超7000万元,带动了家乡产业发展和父老乡亲增收。沈丹说:“我最希望‘授之以渔’,最好中国的每个村落都能推出属于自己的‘乡愁’。”

    2020年起,“95后”女孩田小宇带头在直播平台售卖家乡福建屏南的菌菇。如今田小宇创建了自己的品牌,一场直播卖出过60万包菌菇。她说:“开始直播后,山外的几百万张餐桌长出了咱山里的菌菇。”

    陈瑛扎根黄土高坡60余年,主持育成14个谷子新品种,开拓谷子优质育种新领域,为我国优质谷子科研、生产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她说:“农民们笑着对我说这个谷子吃着好,卖得好,人们都愿意种,就是对我最大的奖励!”

    从“吃饱”到“吃好” 离不开她们的广泛参与

    国家统计局发布数据,2023年全国粮食总产量13908.2亿斤,比上年增加177.6亿斤,增长1.3%,连续9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粮为国之本,民以食为天。端牢中国饭碗,离不开巾帼农人的广泛参与。近年来涌现出大量种粮女能人、家庭农场女负责人、合作社女带头人等“新农人”,正在成为科技兴粮的“兴农人”。

    赵丽杰是内蒙古自治区林西县荣盛达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2017年成立该合作社,带领乡亲们种植有机杂粮,从最初的300亩地发展到2019年的2.3万亩地。如今合作社已有大中小型农用机械38台,通过农业的集约化、机械化生产,极大地降低了杂粮杂豆的耕作成本,让3500多名农民人均增收3000余元。

    为了加快推动家乡水稻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湖北武汉永旺农产品专业合作社理事长胡丹引入智慧农场科技项目,进一步推进合作社水稻种植的标准化、数字化、可溯化和智慧化,节省种植环节投入20%~25%,实现增产5%~8%,并通过项目培训、技术资料发放,提高种植户科技素质,推广新成果,辐射带动全区科技种植水平,增加种植户的收入。

    “在技术上精益求精,不仅是为了更好地以科技创新赋能农业发展,更解决了‘未来谁种地’的问题,智慧农场也许能够成为吸引年轻人回到家乡、从事农业的新平台。”胡丹说。

    2008年,来自山东泰安的薛丽娜和丈夫从中国农业大学毕业后一起回到家乡,一头扎进了广袤无际的田野中。从2013年起,薛丽娜与丈夫投入新品种的培育工作中,建立农技推广试验示范基地600亩,与全国农技推广中心等科研院所合作,开展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试验、示范和推广,累计引进示范小麦、玉米新品种400余个,开展粮食新技术示范15项,集成推广小麦、玉米高质高效技术模式;建立小麦新品种培育基地200亩,已培育拥有自主产权的小麦新品系200多个。

    “过去父辈种粮,是为了‘吃饱’,如今我们种粮不仅为了吃饱,还为了‘吃好’,为了保证中国的饭碗装的是中国的粮食。”薛丽娜说。

    培育优势新种 离不开她们的执着坚守

    为推进中国种业振兴,一批批心怀梦想、情系家国的巾帼种业人不忘初心、砥砺前行,为种业发展贡献力量和智慧。她们奔波于田间地头,扛住风吹日晒,只为给农民送上“致富种”。

    陈瑛1933年出生于河南的一个偏僻小村,凭着一股子不服输的犟劲儿,一路攻读,最终在1956年考上了山西农学院本科班。她从1963年开始搞谷子育种,几十年如一日,始终坚持。退休之后,她仍然坚持主持谷子育种工作,先后育成十几个谷子品种,在品质优异、抗谷瘟病、高产抗旱等方面有所突破。她主持育成的谷子品种“晋谷21号”更是开辟了谷子品质育种的先河,以其独特的优势在山西、陕西、山东、河北、甘肃等十多个省份应用30余年长盛不衰,在全国累计种植面积达1亿多亩,创社会经济效益25亿元以上。

    她说:“当我走在田间地头,看到人们种的谷子是我们培育出来的品种,农民们笑着对我说这个谷子吃着好,卖得好,人们都愿意种,就是对我最大的奖励!”

    王西瑶是四川农业大学教授。因为姓王,一生与土豆打交道,所以她给自己起了个网名——“土豆王”。

    2018年,王西瑶带领研究生在四川省布拖县布江蜀丰农业科技示范园成立了布拖马铃薯科技小院,进行马铃薯品种培育和技术推广。科技小院成立后,打造了标准的“原原种—原种—生产种”的三级种薯繁育生产体系,建立了马铃薯生产、加工的产业体系,给布拖县创造的产能为5.1亿,有力助推了2020年脱贫摘帽。

    2021年科技小院学生为依托单位3000亩原种繁育基地提供全程技术指导,与依托单位生产部联合,每人分别带领一个小组进行生产,实现平均每亩增产1000余斤,带来经济效益300万元。

    为了推动我国芳香产业的发展,解决薰衣草种源“卡脖子”的难题,全国巾帼建功标兵、新疆兵团四师农科所特色作物研究室主任李敏奔波在田间地头、扛住了雪雨风霜。

    2010年投身于薰衣草育种工作,李敏及其团队运用系统选育法,从“薰衣草之父”徐春棠筛选的品种中选择出性能稳定的变异植株,对其进行扦插繁殖与长期观察,并于2013年成功培育出薰衣草新品种——新薰一号,填补了新疆及兵团种植薰衣草50余年无自主知识产权品种的空白。

    2004年,四师农科所尝试太空辐射诱变育种的新方法,李敏与同事们通过试验示范和生产示范,选育出性状稳定、产花量和精油产出率双高的新薰二号,被大家称它“太空蓝”。2016年,芳香酯高的新薰三号、花型艳丽的新薰四号相继问世;2023年,新薰五号获得农业农村部植物新品种保护权,薰衣草新品种选育取得新突破。

    乡村文旅复苏 离不开她们的倾情付出

    今年以来,文旅行业迎来大复苏,乡村成为热门旅游目的地。今年4月,某短视频平台发布的《乡村文旅数据报告》显示,该平台乡村内容获赞超415亿次、评论超58亿条。其中,乡村文旅打卡点15万个、打卡内容6000余万个。短视频中的乡村释放如此大的魅力,提供创意、生产优质内容的创作者们功不可没。

    每到冬天,在雪地里泼水成冰的视频就会登上热榜。但起初,这是黑龙江省塔河县文旅局局长都波为大兴安岭美景代言而拍摄的。都波的视频拍出了塔河夏天郁郁葱葱的森林和安逸又丰富的小城生活,这也是她自己的故事。大学毕业后,她回到家乡塔河,和她的“草台班子”靠策划和网友的灵感,拍摄森林、冰雪中的玩乐攻略、嬉戏和生活,展现家乡之美。

    两年的时间,都波吸引了近万名粉丝关注,拍摄家乡生活的视频也获得千万网友点赞。今年以来,塔河的景区门票收入、餐饮住宿等第三产业,包括特色产品售卖,都有明显上涨,短视频平台上接近9亿播放量积攒的人气拉动了县域经济。

    当家乡之美被更多人看见,更多年轻人回来了,村里的大娘大妈也在家门口吃上了“旅游饭”。

    江西省婺源县篁岭古村依山势而建,全村有100多栋古徽州民居,有人家在晒盘上用鲜红的辣椒、橙黄的稻谷拼成巨幅图样,与别样的古民居交相辉映。当这幅壮丽多彩的画卷被发布至短视频平台,沉浸式的场景化再现撩拨起了屏幕另一端网友们的乡愁,在乡情乡韵的牵引下,不少人成功“种草”,订票出发。

    “以前年轻人在省外打工,一年也挣不到多少钱,听说家乡开发了便回来了;现在大娘大妈在家‘零距离就业’,晾晒农作物也能有收入,在家门口吃上了‘旅游饭’。”头戴红色头巾、身穿格子围裙的篁岭村村民汪杏花在景区内的一间茶吧就业,偶尔也兼职“晒秋大妈”。

    如今,像汪杏花一样的当地村民,年均收入从十年前的数千元增至现在的4.2万余元,景区周边村庄经营着200余家农家乐,平均每户年收入增加了6万元。

    农产品销往各地 离不开她们的推介“种草”

    “手机成为新农具,数据成为新农资,直播成为新农活。”一批批优秀巾帼新农人,响应政策号召,抓住新一代互联网发展的红利,返乡创业,走上了乡村振兴的大舞台,开启了带动乡村发展的新篇章。

    @湘野红姐出生在涟源伏口镇长禾村,源于对家乡农村的热爱,红姐2019年回到家乡,重新开始创业。她用手机拍摄乡村美食,打造“湘野红姐”自媒体账号,通过镜头传播湖南传统美食文化,记录新时代乡村振兴的生活风貌。并通过短视频+新电商模式实现内容的变现,打造了以紫苏为核心的系列拳头产品。在返乡的四年里,她通过短视频的内容创作和新电商的经营,从无到有地推动了紫苏产业在本地落地生根,带动了乡村产业发展和农民增收致富。

    @乡愁沈丹生于福建省武夷山市洋庄乡坑口村,2018年她开始专心拍摄三农题材的短视频。通过她的镜头,粉丝们看到了武夷山的茶叶、笋干、熏鹅,很多人询问能不能购买,抱着“为大家做点儿实事”的想法,沈丹开始收购村里的农产品、土特产,后又逐渐开始和合作社合作、在村里建厂房,帮助村民售卖农副产品,带动村民致富增收。

    @小田姑娘是一名“95后”大学生,毕业之后,她从贵州大山远嫁到福建农村,和丈夫在村创业。小田姑娘所在的屏南自然条件优异,本地80%的村民都以种植菌菇为生。为了能够让网友们更加全面地了解菌菇,小田对菌菇进行了全面的科普,通过短视频展示菌菇种植、采摘和各种食用方法。随着粉丝量的增加,小田的销售量也有了大幅提高。

    为了促进本地产业发展,她将村民的菌菇统一收购,并组织村民打包、发货,不仅为村里的菌菇打开销路,还帮助当地村民提供就业岗位。她自己也变身培训达人,把自己的创业经验公开分享,让更多的人加入到电商带货行业。同时,小田所创办的农业公司在当地签约主播。通过优化团队培养流程、制订主播激励机制,本地农户转型成专业主播的时间缩短了一倍,帮助更多的村民利用好手机这一“新农具”。

    本期策划:《发展周刊》编辑部

    撰文: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田梦迪

0
© 2021 中国妇女报
ICP备:京ICP备05037313号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