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版:爱生活周刊 PDF版下载

栏目:乐活新主张

版面: 爱生活周刊

为2024续航归零的心态,开始的行动力


    在不确定的世界,做确定的自己。越是不确定的时代,每个人越应该把自己看成是一个创业者。做好时刻会归零的心理准备,不断培养自己从0到1的能力。说白了,“中产”也是一件孔乙己的长衫。当你拥有不怕脱下它的心态时,才能拥有随时穿上它的自由。

    ■ 高琳

    新年来了,公司里的年轻人都在朋友圈盘点过去、畅想未来。我也默默打开手机,盘了盘我的2023。查理·芒格曾经说过:“任何一年,如果没推翻自己的成见,或许都是虚度的一年。”在不确定的世界做确定的自己,尽量避免成为单向度的人,这是我的新年祈愿。

    没有反思的生活不值得过

    前段时间,网上流行的段子说到新时代中产“作死三件套”:房贷近千万;配偶不上班;二娃上国际。其实早在20多年前,我就见过美国中产的窘迫,有过前车之鉴。

    20多年前,我在美国MBA毕业后进了一家世界500强企业,我老公则进了咨询公司。我们俩加起来年薪十几万美金,那可是妥妥的中产收入了。对于一个穷留学生来说,免不了有些穷人乍富的嘚瑟,想着要买车、买房,实现传说中的美国梦。

    但上班不久之后,我就发现这些钱扣了这税、那税,其实也剩不了多少,而我身边的美国同事几乎都有两个特点——

    第一,基本上没有存钱的习惯。我记得当时每个人有一个账户,是美国一种类似强制储蓄的养老金。员工从每月的工资中拿出一部分放到这个基金账户,企业也会按照一定比例向该账户中存入相应的钱。你放得越多,公司为你匹配的就越多。在我看来,这资本主义的羊毛不撸还等啥?但没想到很多同事都是只放最低的比例,剩下的钱宁肯拿去消费。事实上,大部分的美国人只有相当于6个月工资的存款。各种贷款、提前消费就更不用说了,信用卡就是美国人发明的。

    我当时特别震惊的是,竟然有人靠教别人怎么还信用卡债来挣钱。但现在看看我们身边,可能“70后”“80后”还有储蓄的习惯,“90后”“00后”基本都是月月光,有的甚至钱没挣多少,花呗、借呗用得贼溜。

    第二,根本不敢失业。在20年前,美国的双职工家庭还没有现在那么多。虽然大部分美国人不会上私立学校,但“中产”多半儿会买学区房。一家人的全部开销,往往全都压在一个人身上。所以那时候公司有点儿风吹草动,身边的同事连大气都不敢出,生怕跟老板一个眼神交流,下一个就是他。外人看起来很光鲜,但其实整个家庭的财务情况就是在走钢丝。一旦手中“工作”这根平衡棍儿没了,整个家庭都会急转直下。

    正是因为看到这些前车之鉴,才让我和我老公从那时候就决定要未雨绸缪。尤其是当亲眼看到2001年美国互联网泡沫在眼前破灭,更让我对市场有了敬畏心。而敬畏心,恰恰是很多一夜之间富起来的“中产”缺乏的。

    财富在短时间内膨胀,很容易让人觉得,这些都是自己能力带来的。其实,很多人只是踩中了时代的红利。就像一群人刚好进入一个电梯,无论在电梯里撞墙、打太极还是做俯卧撑,电梯都能把他们带到顶楼。

    其实无论从字面意思,还是实际情况来看,中产阶级的生活水平肯定是“高大上”的,但他们也是生存焦虑、地位恐慌最严重的阶层。这就让他们很容易掉入两个陷阱——

    一个是炫耀式消费。你知道的,美国就是一个消费主义大国。消费水平越高、拥有的东西越多、房子越大,说明你的社会地位也越高。所以,你可以想象一下,如果一个美国人一旦跃升为中产阶级,就希望自己看起来更像一个“中产”。

    “中产”都吃有机蔬菜,那就去Whole Food 买菜,一根黄瓜2美金,也认了;“中产”都喜欢带着家人去度假,那就在佛罗里达搞一个度假屋。一年就去两次,其他时间都空着,也认了。

    美国作家约翰·契弗写过一段话,来描写这种光鲜生活背后的危机,特别贴切:“他们表面上向外界展示出一幅生活幸福、家庭和睦、拥有高质量生活品质和消费的生活图景。但实际上他们只是可怜的自欺欺人,伪装表明了个体安全感的缺失与身份归属上的焦虑。”

    第二是不敢冒险。消费水平的提高,给人带来最大的变化,不是兜里没钱了,而是更不敢冒险。但是长期下去的结果是什么?一个人创新的动力和他对于风险的承受能力,都大大下降了。更好的机会,很可能会随之溜走。

    就好像当年有很多朋友和我一样想回国发展,那时候我们周末经常在芝加哥郊区的中餐馆聚会,畅聊着回国可以干点啥。最后就只有我在2004年,卖了房,卖了车,打包回了国。其他人不是不想,而是不想放弃自己稳定的中产生活。

    新年,两件事马上就可以做起来

    新的一年开始了,我觉得有两件事马上就可以做起来——

    一个是戒掉“攀比心”。每当你想要冲动消费的时候,问问自己:“你真正想要的是什么?”也许会发现,你要的并不是那辆车、那个包包,而是其他的需求没有被满足,比如:陪伴、安全感、成就感。

    第二是在顶峰的时候,做好谷底的打算。既然知道这是时代的红利,就得有红利有一天会消失的心理准备。你得在顶峰的时候,做好谷底的打算。

    我说的做好打算并不仅仅是存钱、省钱,毕竟财富不是靠省钱就能省出来的,而是为自己的职业第二曲线做打算。尤其是如果你想告别Make a living(生计),开始 Make a life(生活)。这个打算,只能且必须在自己职业第一曲线顶峰的时候就开始。因为那个时候你才有足够的风险承受能力。

    你在内心最脆弱的时候去冒险,就好像在最疲惫的时候去冲浪一样危险。你只有在自己体力最好的时候,带着敬畏心去面对挑战,才能驾驭风险。你也许还是会被浪拍下来,但最起码拍不死。而在这个过程中,你积累了面对风险的自信。

    就好像我当年博士毕业以后不久,就辞职创业了。虽然那时候我已经42岁了,但我意识到,原来从0到1这事儿,我好像也行。

    总之,“中产”并不代表实际能力,只是代表了一种消费水平。当收入不再能维持消费水平的时候,“中产”的泡泡就一下被戳破了。泡泡一破,只有一地鸡毛。

    所以, 越是不确定的时代,每个人越应该把自己看成是一个创业者。做好时刻归零的心理准备,不断培养自己从0到1的能力。

    说白了,“中产”也是一件孔乙己的长衫。当你拥有不怕脱下它的心态时,才能拥有随时穿上它的自由。

0
© 2021 中国妇女报
ICP备:京ICP备05037313号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