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育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
食育是全民教育、社会教育、自然教育,而科学、前卫、有效的食育必须从儿童甚至婴幼儿时期抓起。
近年来,政府部门将其纳入了《儿童发展纲要》《学前教育行动计划》以及《保育教育质量评估指南》等系列文件,并组织开展了食育进课堂等活动,推出了一批试点学校、试点幼儿园,相关社会组织,一批营养专家也为推动食育发展、改善儿童营养健康献计出力。
随着全民健康水平的提高和健康素养的提升,食育的内涵和外延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不仅要注重学生的合理膳食、营养均衡,更要注重以食养德、以食明理、以食启智、以食健体。
食育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必须全社会齐抓共管、协力推进,政府应承担儿童青少年食育工作的主导责任,切实加强对中小学、幼儿园营养健康工作的指导,确保相关政策指标的实施落地。学校应重视提升学生的健康素养,倡导食育理念,增强学生体质,教育引导学生热爱自然、崇尚劳动、珍惜食物、懂得感恩。家长应学好营养健康的知识,掌握合理饮食的基本技能,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孩子健康的膳食习惯。
全社会也要凝聚力量,营造全社会关注食育、关注营养、关注健康的良好氛围,引导儿童青少年树立正确的食育理念,提升营养健康素养。
面向全国 推动食育深入普及
少年强则中国强。推动食育深入普及要面向未来,面向全国,围绕一个中心,坚持两个导向,实现三个目标。
坚持一个中心,即坚持从“以治病为中心”向“以人民健康为中心”转变,把学校食育作为全面食育的重点,实现小手拉大手,以基础带全局。
坚持两个导向,即坚持问题导向和结果导向,既包含科学认识当前食育存在的问题,也包括充分认识居民营养健康的各种问题和挑战,如说膳食结构不合理,营养不良和营养过剩并存,不健康生活方式等。结果导向,即着眼构建中国特色的食育体系,推动居民营养健康素养稳步提升,特别是儿童青少年营养素养的稳步提升,助力健康中国建设。
实现三个目标,即推动全国食育体系实现覆盖人群广、协同能力强、教育效果好。
我们从小到老都需要食育教育,学校、家庭和社会联动,推动食育教育。教育效果好,是指受众对食育内容的接受以及态度和行为等方面的改变,科学标准的评价体系和方法对于我们评估教育效果十分重要。
十年食育学生健康水平明显提升
2013年,我们开始在河南省信阳市189所学校系统开展食育教育,孩子们每周有一堂食育课。在18所学校建立了食育教室,在16所学校开辟了食育菜园。孩子们可以在食育教室内接触到各类食物和食物烹饪,亲手操作,并开展食育和劳动教育相结合的种植相关体验,这些都丰富、提升了信阳市食育的内涵。
为了规范食育课堂,我们开发课程、开发教材,从2014年起组织专家用5年时间编写出了中国第一套完善的食育教材,共12本,6本学生用书和6本教师用书。2020年编写了中国第一套幼儿园系统食育教材。2023年又出版一套6册的食育绘本。同时,打造了一支高素质的食育师资队伍,已有200多名食育教师考取了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他们已授课5000多个学时。截至目前,信阳市已经拥有包括专职教师、有教学场所场地、使用标准化教材、开设标准化课程、教学成果达到评估效果在内的100多所食育示范校。通过开展食育教育,孩子们肥胖、吃早餐比例、吃垃圾食品的比例等明显减少,健康状况明显提升。
2021年我们为北京市东城区50多所小学培育了食育师资,打造了8所示范校。如今,食育教育已经辐射到全国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