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版:要闻综合 PDF版下载

版面: 要闻综合

戍边“木兰”赋新辞 天山脚下绘美景

——新疆基层调研行之二


    □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清晨,阳光将伊犁河谷照亮。举目远望,深浅不一的蓝色勾勒出天山的巍峨身躯,洁白的雪峰与蓝天遥遥呼应。

    这里是祖国的西边境,是中国与哈萨克斯坦的接壤处,也是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四师可克达拉市(下文简称“四师”)的所在地。多年来,四师初心不变、历久弥坚,担负着戍守402公里边境线的职责使命,以热血铸就维护国家领土安全的“钢铁长城”。

    在四师维稳戍边的历史长河中,涌现出许多巾帼不让须眉的“花木兰”。曾经,她们是屯垦戍边伟大事业的“半边天”;如今,四师妇联以“木兰”为品牌,打造木兰队伍、宣传木兰精神,帮助少数民族妇女及家庭就业创业,助力边关人民共创美好生活,在基层社会治理中展现巾帼担当。

    “戈壁木兰”守边关

    在海拔2800多米、平均含氧量不到内地平原的三分之一、积雪封山可长达6个多月的纳林果勒界沟,坐落着两间白色小屋,这里是四师74团26号木兰执勤站点,也叫“木兰女子班”,18名女性护边员在这里担负着边境管理员、国防知识宣传员和边境情况报告员的重任。

    58岁的郑海燕是女子班2班的班长,退休后主动报名成为一名护边员。巡边是一项艰苦的工作,每日3人一班,上下午各巡逻两次,风雨无阻。春天,融化的雪水淹没了小路,她们要蹚水巡逻;夏日,暴雨、冰雹会突然而至,全身湿透也要坚持工作;冬季,最冷时达-40℃,寒风能将最厚的棉衣穿透……

    为什么选择成为护边员?郑海燕的答案是两个字——传承。她说:“1949年,我父亲是跟随王震将军进疆的解放军人,当年他才22岁,在海拔3000多米的边境线上值班站哨,一干就是一辈子。父亲传承给我的戍边精神,我也要传承下去,我的儿子现在也是一名护边员。和亲人一起守护边境,我很骄傲。”

    类似的故事在女子班比比皆是:“军垦三代”乌登主动请缨去边防办工作,希望能做守护祖国人民的一块砖;护边员刘群带着88岁的母亲来到哨所工作,她说“父母当年一边站岗放哨一边开垦田地,我也将用余生守护好祖国的边防”;46岁的韦哈,2017年与丈夫高崇权接下护卫“钟槐哨所”的责任,每天都要步行12公里巡逻两次。

    “女性护边员将站点当成‘家’,既有奉献精神,又能担当作为。26号站点的两个女子班,都是戍边标兵班。”四师74团护边大队一中队副队长罗礼明说。

    巾帼不让须眉的“戈壁木兰”不仅能守国护边,还在四师妇联的组织和带领下,成立了“木兰”宣讲队、“木兰”志愿服务队、“木兰”家庭教育指导服务队等五支队伍,为基层治理注入巾帼力量。此外,四师妇联还深入实施“木兰·就业创业促进行动”“木兰·科技创新行动”等七项行动,带领兵团女性建设家乡。

    马背上的宣讲队

    “美丽的夜色多沉静,草原上只留下我的琴声,想给远方的姑娘写封信,可惜没有邮递员来传情……”位于昭苏垦区腹地的四师77团,属于少数民族聚居团场,职工群众多从事农牧业生产,其中最远的放牧点距离团部30多公里。

    为了让边远牧区的职工群众能够更准确地理解和领会党中央最新的政策精神,77团组建了一支“马背上的宣讲队”。队员们穿戴着鲜艳的少数民族服饰,骑着棕色骏马,采用“汉语+哈萨克语”“冬不拉弹唱”等多种宣讲方式,深入偏远散户,点对点、面对面,跟牧民们拉家常、聊生产、谈变化、话未来,把党的二十大精神、中国妇女十三大精神传得更远、更深。

    41岁的玛利亚在3年前成为宣讲员,她见证了宣讲为牧民生活带来的巨大改变。她说:“我们不仅宣传党的思想,还普及教育的重要性,介绍社保、医保政策和女性‘两癌’筛查项目等内容。”在队员们的努力下,“牧民们将孩子送到团部去上学,很多孩子的成绩都不错;离异带孩子的女性申请到了低保,说生活更有盼头了;为腿脚不便的比比汗奶奶解决了住房问题,如今她住上了楼房,家里还铺上了好看的地毯;2023年,有80多名女牧民参与了‘两癌’筛查项目……”

    25岁的钱晨是刚成为宣讲员的“兵团三代”,她感触最深的是,宣讲时间久了,牧民将宣讲员们当成“亲人”。“生活中有了困难,会跟我们商量,家庭出现纷争或矛盾,也会跟我们倾诉。”

    “我们不仅要将党的好声音送到偏远牧区,还要将‘关心’送到大家的心坎上,帮助他们将日子越过越甜。”钱晨笑着说。

    特色产业促发展

    迈向新生活,今朝更向前。近年来,四师妇联在扎根边疆、无私奉献的基础上,积极实施“木兰·就业创业促进行动”,利用专项资金扶持一批创业就业项目,开办毕业生就业指导会“女生专场”。此外,还联合相关部门实施分层分类技能培训,激励当地女性掌握农(牧)家乐+旅游、电子商务、家政服务、手工编织、面点制作等技能,以培训授技能,以技能促就业。

    翻袜、缝纫、上定型机……位于四师77团的唐锦袜业工厂内,女工们分工有序、协力合作。“工厂建在家门口,既方便照顾家里还能赚钱,日子越过越好啦!”35岁的库力娜一边套袜子,一边跟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介绍,“2023年春天,连队给我介绍了这个工作。第一个月手法不太熟练,赚到了695元,给孩子买了新衣服。现在我每个月收入近2000元,未来还能赚得更多!”

    2023年5月,77团引入唐锦袜业,为当地妇女打造了“家门口的工厂”。在妇联的积极动员下,目前,工厂已带动24名女工就业增收,促进当地产业发展。77团妇联还在工厂建“妇女微家”,开展“木兰·家庭道德大讲堂”“木兰·家风故事会”等活动,组织少数民族妇女在工作中学知识、转思想,推动家庭注重教育、践行现代文明健康生活方式。

    在距离工厂十几分钟车程的千泉眼冷水鱼养殖基地,一排排鱼池错落有致,工人们忙着捞鱼、称重、装车、发货,整个基地洋溢着喜人的收获景象。近年来,77团大力鼓励职工群众创业,利用本地环境优势的冷水鱼养殖基地应运而生。冷水鱼养殖基地自建立以来,77团妇联每年组织妇女到基地观摩学习,带动妇女就业20人,为团场未就业妇女提供了就业岗位。

    传承奉献精神,为国守边固防,打造特色产业,高质量推进现代化建设……驻守边关的“木兰”们是推动四师发展的重要力量,她们如同伊犁河水奔流不息、滚滚向前,用自己的奋斗唱响新时代发展之歌、绘就天山脚下新图景。

    (统稿:李熙爽 采写:金勇 姚鹏 袁鹏 周丽婷 党柏峰 王永钦 林志文 崔安琪)

0
© 2021 中国妇女报
ICP备:京ICP备05037313号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