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陈姝
去年6月至12月,2023“科技赋能女童”北京行动在北京市妇联指导下,由北京市妇女国际交流中心主办。该系列活动以“科技筑梦她未来”为主题,注重与学校科学教育结合打造长效机制,注重加强对偏远地区女性青少年参与科技活动的支持,以科普讲座、场馆参观、科技实践的情境式互动学习方式积极引导女性青少年对科学的兴趣,提升她们在科学活动中的参与度。
在怀柔区北房中学,北京交通大学土木建筑工程学院教授雷俊卿分享了桥梁设计的科学原理及她的求学过程;来自IBM研发实验室的数据科学家刘雪萍,从人工智能的现状、应用、未来发展等话题展开论述,强调了女性参与人工智能研究的重要性;在海淀区红英小学,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卢静,以生动活泼的方式展示了古鱼类演化史,还分享了她在世界各地充满挑战的科考探索之旅。
这些女科技工作者、女工程师等走进校园开展科普讲座,分享“她们”的成长故事,激励更多孩子们树立科学梦想,打破刻板印象,敢于走上科研之路。
为了开阔女性青少年的科学视野,活动组织孩子们走进科技场馆,让孩子们了解前沿科技研究成果和生命演化历程,探索科学未知领域。
为了鼓励女生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增强女生参与科学研究的自信心,活动面向全市征集女性青少年团队的科技创新项目,要求团队的女生比例不低于50%,并在北京市第九届“小创客”创意市集上专设“她的科技创想”板块,展示她们的创新实践。
有的团队用人工智能算法获取用户需求,搭配合适的传感器,设计出能提供个性化体验的智能便携电风扇;有的团队设计了利用太阳能、可自动感应的智能校园公交站……通过亲自设计、制作创意作品,增强了女孩子们的科技创新意识、动手实践能力和团结协作精神,展示了她们在科研领域的探究能力。
在2023年“她爱科技”全球创业大赛中国区总决赛上,两名“科技赋能女童”项目的代表进行了成果展示。来自海淀区红英小学的姜之尧介绍了自己创立青襟社团,回收利用演出服、旧校服的历程;北京市第三十五中学的滕泽惠分享了利用微生物电化学技术进行水质检测的研究。她们善于发现问题,提出解决方案,并勇于投身创新实践,现场评委给予了高度认可,并从她们身上看到了新生代女性在科技创新创业方面的广阔前景。
参与本次“科技赋能女童”活动的同学们谈到,从女性科技榜样身上看到未来女生有更多可能性,拥抱科技能推动创意变成现实、让生活更美好;老师们认为,与女科技工作者面对面交流对学生产生了积极影响,是对学校科学教育的有效补充。
北京市妇联表示,下一步将继续巩固“科技赋能女童”长效机制,扩大覆盖面,激发更多女性青少年的科学兴趣,心怀科学梦想、树立科研志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