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版:基层中国 PDF版下载

栏目:来自基层

版面: 基层中国

内蒙古乌海市:

社会救助标准“七连升”


    ■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王永钦

    “现在政府的救助政策真的是太好了,2023年我家的低保金又涨了!我在乌海微心愿上为小女儿申请的课外书也收到了,现在我和孩子们的生活越来越有盼头了。”近日,内蒙古乌海市海勃湾区凤凰岭街道低保户薛女士激动地对记者说。

    前几年,薛女士的丈夫意外去世,她独自带着两个孩子生活,自己还患有甲状腺癌,术后不能干重活儿。经民政部门核实后纳入低保范围。2023年乌海市社会救助标准提高后,街道社会救助工作人员及公园社区社会救助协理员第一时间来到薛女士家中,核实其家庭经济状况,将其一家三口每月的低保金提高了129元,现在全家每月可拿到2756元低保金。

    乌海市民政局副局长田杰告诉记者,近年来,乌海市始终聚焦困难群众关切,稳步提升社会救助标准,切实解决困难群众的烦心事、操心事,切实兜住兜准兜好基本民生保障底线,让“幸福乌海 ‘救’在身边”社会救助品牌影响力不断扩大,彰显“民政爱民”的温度。率先在自治区实现了社会救助标准城乡统筹一体化,救助标准连续7年“七连升”。2023年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提高至903元/月,高于全国城市低保标准平均水平124.1元/月。截至2023年底,全年累计救助困难对象8.4万人次。与此同时,建立社会救助和保障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联动机制,发放临时价格补贴47.43万元。实现社会救助事项、政策、金额“码上办”“码上查”“码上知”,让困难家庭明明白白知道钱从哪儿来的、谁给发的、发了多少,引导困难群众感党恩、听党话。

    今年66岁的低保户陈阿姨身患重病,年轻时即丧偶,孩子常年不在身边。平常很少出门,经常独自在家。为了让陈阿姨远离孤独,海南区服务类社会救助与陈阿姨一起拉家常,开展心理疏导和日间陪伴服务,为她带去节日气氛和“家”的温馨。

    记者了解到,乌海市率先在自治区构建“货币+实物+服务”社会救助模式,全面开展服务类社会救助。针对困难家庭不同困难类型、程度、特点,分类实施6类24项具体服务,满足困难家庭多样化和差异化救助服务需求,不断提升困难群众幸福指数。实现“兜住底”向“兜好底”转变,“单一主体”向“多元主体”转变。针对“一老一小”等特殊困难群体,提供心理干预、精神慰藉、亲情重塑等社会融入服务,促使其依靠自己的能力与力量解决问题。已服务困难群众2103人,累计开展服务2.06万人次。

    “现在申请低保真的是太方便了,不用来回跑了,工作人员非常热情,一个来月就批下来了。”低保户王大姐看着到账的低保金开心地说。之所以这么快,得益于乌海市率先在自治区实现了低保全市通办,推行无纸化办公,异地居住群众在暂住地即可进行申请。乌海市民政局不断压减办理时限,低保办理时限缩短至30个工作日内,最长不超过45个工作日,特困办理时限压缩至52个工作日。为该市83个村(社区)配齐配强社会救助协理员,并在3个困难群众较多的社区建立了社会救助工作站,及时发现辖区内困难群众,切实做到早发现、早介入、早救助,2023年净增加救助对象3366人。

0
© 2021 中国妇女报
ICP备:京ICP备05037313号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