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见习记者 崔安琪
1月11日上午,北京市门头沟区清水镇上清水村党员活动中心人头攒动,不大的屋子里聚集了近十位医生和许多前来排队就诊的村民,由北京市第二医院副院长张宝带队的义诊行动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
“23·7”特大暴雨洪涝灾害发生已过去半年,门头沟区居民的生活仍在继续,受损的房屋经历修缮,道路、网络、水电已经恢复,在基础生活得到保障后,人们开始关注生活质量的提高。
送医下乡,结对帮扶18年
1月11日一早,上清水村村委会的大喇叭响起,通知村民们义诊团队已经来到村党员活动中心,有需要问诊的村民们纷纷从家里赶来接受义诊服务。
医生们认真地为每一名村民进行检查,详细询问他们的病史和生活习惯,为村民们提供专业的健康建议和预防措施。
55岁的村民袁小军因晚上经常起夜且手部关节疼痛来到这里问诊。在了解到袁小军有糖尿病病史后,孟文超医生便为她科普,糖尿病症状为“三多一少”,具体为多饮、多尿、多食和体重减轻,建议她睡前一小时少喝水。随后,孟文超又仔细检查了袁小军的手关节,诊断为腱鞘炎,需要涂抹扶他林,并叮嘱她洗东西的时候记得戴手套,慢慢保养。看完病后,袁小军告诉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听医生讲完后,心里踏实了。”
在输了3天液后,80岁的韩士泽症状还是没有得到缓解,医生考虑到他年纪大加上行动不便,于是,北京市第二医院与门头沟区清水中心卫生院的三位医生便为他提供了上门服务。由于韩士泽患有多种慢性病,医生又仔细询问了他这几天来的身体状况,通过长达20分钟悉心检查后,医生为他开具了新的用药指导并让其安心在家中输液。
据悉,自2005年起,北京市第二医院与门头沟区清水中心卫生院建立对口支援帮扶关系,18年来通过派驻专家坐诊、义诊、青年骨干开展大型健康体检、健康教育活动、入户体检等多种形式,将医疗技术送下乡,让清水镇老百姓得到实实在在的健康服务。据清水中心卫生院党支部书记苗苗介绍,北京市第二医院为清水中心卫生院开通了绿色通道,有转诊需求的患者,可以快速转到北京市第二医院进行下一步的诊疗工作。在“23·7”特大暴雨洪涝灾害发生后,北京市第二医院积极协调,迅速为清水中心卫生院送去急需食品、用品和物资,并安排驻派医生开展医疗帮扶工作。
丰富生活,修复村文化活动中心
在清水中心卫生院向东1公里多,清水镇下清水村村民文化活动中心的外部修复工作已基本完成。记者在现场看到,建筑主要为彩钢结构,活动中心内设有红色舞台。
“我们仅凭自己的力量恢复确实很困难,幸运的是,西城区派来许多工人帮助我们,最多的时候有30多人。”下清水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王进生说。
下清水村村民文化活动中心在“23·7”特大暴雨洪涝灾害中受损情况严重,地面沉陷塌方,多栋地上建筑物倒塌损毁,清水镇政府提出帮扶需求后,西城区结对帮扶工作站积极对接,深入现场勘察并开展原址复建准备工作。
王进生介绍,村民文化活动中心承载村民婚丧嫁娶、活动物品陈列、集贸市场小商品买卖等功能,目前临时村委会也设在村民文化活动中心内。洪水过后,村子里少了一个让村民们重新找到生活乐趣的地方,新建成的文化活动中心如今成了村民们聚集、交流和放松的场所,帮助村民们建立起彼此的联系。
据悉,按照北京市总体安排并结合门头沟区灾损镇街总体情况,全市的9个平原区与门头沟区13个灾损镇街建立结对帮扶关系,在一周内签署结对帮扶框架协议,结对期限为2023年至2025年。
聚焦党建,引领村民开启新生活
1月11日,在京西山区中共第一党支部纪念馆门口,国旗正在迎风飘扬,阳光洒在广场上。
石景山区与门头沟区山水相连,“23·7”特大暴雨洪涝灾害发生后,石景山区结对帮扶雁翅镇,第一时间成立前方工作队,派遣对接援建干部4人,派驻企业、管理团队,聚焦“供水保障、基础设施恢复、产业恢复”领域,勘察设计、专题研究同步推进,石景山区与雁翅镇共同决定,最先恢复雁翅镇受灾最为严重的京西山区中共第一党支部纪念馆,从广场的重新铺设到国旗底座制作,再到展陈恢复……仅历时53天,2023年10月10日,雁翅镇田庄村重要红色产业——京西山区中共第一党支部纪念馆便恢复开放,以崭新面貌与大众见面。
据石景山区发展改革委副主任金亚松介绍,石景山区采取“软硬结合”的方式,不仅修复了纪念馆的受损设施,还结合主题教育,邀请市级百姓宣讲团专家对讲解员开展培训,邀请北京大学客座教授讲党课,组织区内单位到这里开展党建活动……通过多种方式帮助京西山区中共第一党支部纪念馆尽快恢复活力。
纪念馆开放以来,已累计接待60余批游客,游客达2000余人次。
石景山区还安排专项帮扶资金,实施一批“交钥匙”项目,并由区属国有建筑企业负责建设,目前所有项目已经全部完工。
随着春节的脚步渐近,田庄村的美丽风貌大都得以恢复,越来越多的游客都想要前来一睹这个灾后重建的红色村庄的风采。而这个曾经遭受重创的村庄,也在逐渐展现出它原本的生机与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