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版:视点评论 PDF版下载

版面: 视点评论

河北阜平39个安置区周边配建6大产业项目

“多彩”产业多元就业 口袋鼓了日子好了


    □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周丽婷

    □ 冯卿 魏岳奇

    河北省阜平县地处太行山深处,耕地面积少,土壤大都是土石混合,质地差,农业产量低,人均耕地不足1亩。为了搬迁群众能在稳定脱贫基础上增收致富、安居乐业,阜平县依据“安置区与产业基地园区靠拢集中”规划,按照“企业+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在全县39个安置区周边配建现代食用菌、高效林果、中药材、规模养殖、家庭手工业、生态旅游6大产业项目,确保每个搬迁脱贫家庭有2至3个产业覆盖受益,保障安置区农户稳步持续增收。

    手工业车间建在家门口

    冬日清晨,在阜平县平阳镇上平阳村的圣马皇冠皮具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内,工人们正在赶制销往俄罗斯的订单。

    车间内,一台台缝纫机摆放整齐。伴随着“哒哒哒”的响声飞速转动,村民们剪裁、油边、上五金、缝纫,眨眼间,一个崭新的皮包便制作完成。56岁的村民张淑新将做好的精美箱包装箱打包,她一边干活一边笑着对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说:“活儿特别简单,离家也近,一天能拿100来块钱。”

    张淑新是上平阳村的一名普通妇女,她告诉记者,以前没有手工业车间,自己在家种着不到1亩地,一年到头也没什么收入。“2015年到车间工作,一年比一年挣得多,日子也一天比一天好。”

    像圣马皇冠这样的手工业生产车间,阜平县还有很多。近年来,通过“政府支持、企业运营、农民参与”的模式,阜平县与天津、雄安新区、白沟新城等地深度对接合作,引进家庭手工业,在村里设置产品加工车间,吸纳带动当地及附近村民就地就近就业。

    针对行动不便或不能离家的群众,阜平县大力推广插花、纸盒、手工编织等“小手工活”进农户项目,该项目累计覆盖农户3600余户,户均年收入超4500元。阜平县手工业发展办公室主任高利鹏告诉记者,目前全县家庭手工业加工厂(点)发展到231家,7000余户家庭至少有一个劳动力就近就地就业,户均年收入超2万元。2023年手工业全年发放工资超2亿元,整个产业产值突破10亿元。

    香菇大棚带来好收益

    临近中午,阳光照在农田的积雪上,闪着银光。工厂不远处,一排排香菇大棚整齐排列,棚前堆放着刚刚采摘的香菇。

    掀开门帘,走进大棚,李容乔和她的老伴正在采摘香菇。只见她左手扶菌棒,右手捏住菇柄基部,轻轻一掰,一颗香菇就摘下来了。“1个棒能出2斤菇,我们承包了3个棚,好的时候,一年能收入10来万元。收入多了,日子也好了。”

    阜平县久丰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财务经理吴应地介绍,目前公司有848个香菇大棚、310个农户承包,香菇销往北京、石家庄、深圳、上海等地。“每个园区都有专门的技术员,每天都会转棚,帮助农户种出更好的香菇。”吴应地带记者来到菌棒生产车间,在一排全自动装袋机前,工人正将生产好的菌棒整齐地摆放在架子上,车间内叉车来回穿梭,将菌棒运往一体式节能灭菌柜进行灭菌处理。

    据了解,阜平县自2015年9月开始大力发展食用菌产业。截至目前,全县食用菌种植总面积发展到2.1万亩,规模园区102个,建成食用菌棚室4600余栋,栽培菌棒8000余万棒,产量6.6万吨,产值接近10亿元。

    硒鸽养殖串起循环产业链

    “咕、咕、咕……”走进阜平县寺口村,鳞次栉比的鸽舍在阳光下熠熠生辉。院内,一排排鸽舍、鸽笼隔成了一个个小“单间”。有着6年硒鸽养殖经验的白富慧夫妇在鸽场养了4800对鸽子,如今对养鸽子的工作早已得心应手。“每天就是抓鸽、照蛋、调崽、饲喂。咱们这儿的鸽子18天孵化,25天左右就可以卖出个好价格。”

    白富慧说,出栏后,一只鸽子平均能挣1.7元,每月至少挣4000元。一对种鸽,平均八到九天生产一枚鸽蛋,无论鸽肉还是鸽蛋营养价值都很高。“我们每周都会及时清理鸽子的粪便,把鸽粪和猪粪进行无害化处理,发酵制造成有机肥。发酵好的肥料可以种植各种粮食、蔬菜、水果,种植出的作物还可以喂养鸽子。”

    近年来,阜平县大力发展硒鸽养殖,通过硒鸽全产业链的发展模式,带动当地建档立卡贫困户1.27万户增收致富。阜平硒鸽项目全部投产后,可实现年销售6.6亿元,实现利税1.2亿元,企业提供稳定就业岗位2000余个,人均年工资收入5万元以上。

    阜平县委书记王占祥表示,接下来,阜平县将按照发展现代农业的方法和思路,进一步在产业布局、龙头扶强、品牌培育、项目建设、联农带农等方面下功夫,持续巩固提升特色产业,为乡村振兴战略全面落实贡献力量。

0
© 2021 中国妇女报
ICP备:京ICP备05037313号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