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的话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只有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才能更有效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有力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历史创造和传承了丰富的优秀传统文化,其中,家族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独树一帜,她囊括了一个个家族的来源、迁徙的轨迹、生息、繁衍。家族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文明的特有现象,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为此,特开设《传世家风》栏目,旨在通过对家族文化的挖掘,探寻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与支撑我们文化自信的最深厚的根基。
编者按
北宋著名文学家苏洵、苏轼、苏辙,史称“三苏”,他们成就了“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四大家”的佳话。苏家“读书正业,孝慈仁爱,非义不取,为政清廉”的家风,通过祖辈的传承、父母的言传身教,为苏轼兄弟奠定了精神坐标的起点。
2022年6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到四川省眉山市三苏祠博物馆考察时指出:“家风家教是一个家庭最宝贵的财富,是留给子孙后代最好的遗产。要推动全社会注重家庭家教家风建设,激励子孙后代增强家国情怀,努力成长为对国家、对社会有用之才。”在三苏祠内我们可以看到,历代名人撰写刊刻的匾额、楹联、碑刻以及历经多年流传至今的文物,这些无不传诵着“三苏”家风故事,展现着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让我们感受到好的家风对一个家族和每个家庭成员的重要影响。
■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董颖 任然
“一滴水可以见太阳,一个三苏祠可以看出我们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我们说要坚定文化自信,中国有‘三苏’,这就是一个重要例证。”到三苏祠参观的游客,会首先读到习近平总书记的这段话。
三苏祠是北宋著名文学家、政治家苏轼及父亲苏洵、弟弟苏辙的故居。父子三人同列“唐宋八大家”,堪称中国文化史上一大奇迹。苏氏一族,缘何名家辈出?让我们走进三苏祠,感受温润厚重的“三苏”家风,追寻千年不变的浩然清风。
家国情怀 代代相传
新年以来,三苏祠早上一开门便是客流满满。“去年一年,至少提前一周才能预约到讲解员,有时候单日仅学生就超过1000名,国庆期间更是一天近万人。”三苏祠博物馆研究馆员徐丽对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说。
沿着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时的足迹,人们徜徉在三面环水的悠悠古祠中,驻足在意味深长的匾额、楹联前,感叹着“一门三杰”的旷世才情,折服于“读书正业,孝慈仁爱,非义不取,为政清廉”的淳厚家风。
知书达理的程夫人,担负着孩子们的启蒙教育任务,鼓励他们“奋厉有当世志”,立乎大志,不辱苏门,也不悔于国家。她亲自教授孩子们诗书,并经常给他们讲古今成败治乱的故事,培养他们的品德、情操和气节。
程夫人在教育中特别注重磨砺儿子的节操与人格,曾给苏轼兄弟讲述《后汉书·范滂传》的故事。范滂是东汉时期大臣,他正直清高,很有气节,依法检举过高官权贵二十多人。后宦官乱政,迫害士大夫,范滂因此被处以死刑。临刑前,母亲前来与他诀别。范滂安慰母亲不要哀伤。他的母亲说:“你能够与李膺、杜密那样的贤人齐名,死而无憾!人已经有了好名声,又奢求长寿,怎么能够兼得呢?”范滂跪下叩头与母亲告别,死时年仅三十三岁。
苏轼问母亲:“如果我将来成为范滂那样的人,您允许吗?”程夫人回答:“你如果能成为范滂那样的人,我怎么不能成为像范滂母亲那样的人?”程夫人还常常援引有名节的古人砥砺他们,并说:“你们如果为正道而死,我不会忧戚。”
进入到主殿——飨殿,人们不由得放慢脚步、轻声细语,跨过高高的门槛,庄严肃穆的飨殿中正中端坐的是苏洵的塑像,长子苏轼居右,次子苏辙居左。常有游客久久凝望“三苏”塑像,表达着对“三苏”的高山仰止之情。
“天心原有属,任凭他千锤百炼,扬不清,沉不浊,父子兄弟,依然风雨共名山。”飨殿前的长联,赞誉了“三苏”的人品气节。“认为天意原本就是有所寄托的,即使历经磨难,依旧能激浊扬清,保持高尚的情操,父子兄弟就像风雨伴着名山一样,愈加显得伟岸清奇。”徐丽告诉记者,“这幅长联的作者是清光绪年间时任眉州州判的杨庆远,这是他对‘三苏’父子品格的高度赞扬。”
指着高悬在飨殿里的那块“养气”匾额,眉山本土苏学专家王晋川说:“苏氏一门秉承的家风家教,养的是浩然正气,这就是中华的脊梁。”
三苏祠内,历代名人撰写、刊刻的匾额、楹联、碑刻以及多年来保护三苏祠而传承下来的各类文物,都在传诵着“三苏”家风故事,力证着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不仅让参观者能够在“三苏”父子“家”中感受苏氏一族家庭文化的魅力,更因为“三苏”把“家”升华为“国”,“忠诚为国始终忧”的爱国情怀引人思考,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为政清廉 观古照今
过去,大家熟知的是苏家父子的诗词文赋,其实苏轼还有一个身份——政治家。出身于平民之家的苏轼,在青年时期就确立了为民请命的民本情怀,写下“民者,天下之本”的诗文,这也是他一生笃行的从政理念。
现场,一幅图画吸引了不少游客驻足。图上的故事说,一天苏家的丫鬟和家丁在熨烫绸缎,突然一个丫鬟大声惊叫。她的双脚陷进地下的泥土里,竟然发现一个瓮。众人很兴奋,猜测瓮里可能装有金银珠宝。程夫人做了一个出人意料的决定:命人用土将陷下的坑填好,告诉大家那东西是前人埋下的,不属于苏家,谁也不准去挖取。
这无疑是一堂廉明公正人生观的身教课,给了苏轼重要的启示。他在《前赤壁赋》中写道:“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
苏轼的“枕边人”同样讲原则。苏轼原配王弗是一位聪明沉静的女子,对苏轼关心体贴。苏轼初仕凤翔时,她以苏洵的话告诫苏轼:“子去亲远,不可以不慎。”劝苏轼不要同那些一心营私、前来攀扯的人交往,因为与人交往快的人往往抛弃朋友也很快。
在苏家很有影响力,甚至影响“三苏”父子一生的还有苏洵的二哥苏涣。苏涣是一位勤政廉洁的好官,比苏洵大九岁。他进士及第后,先后担任凤翔宝鸡主簿、凤州司法、阆州通判、祥符知县、利州路提点刑狱等。无论在什么官位上,他都敢于直言,不徇私情,断案精明,秉公执法,受到“包青天”包拯的赞扬。苏涣为官勤政廉洁,深深影响了苏家后人。
为官四十载,无论在朝廷,还是在地方,苏轼都坚守“功废于贪,行成于廉”。
苏轼主张改革,针对当时北宋社会“财之不丰,兵之不强,吏之不择”等情况,提出了一系列改革方案。从“以民为本”的思想出发,他既反对王安石暴风雨式的改革,也反对司马光一刀切的“尽废新法”。由于为人清正不被拉拢,苏轼为新旧两党所不容,几度遭贬,却有着“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淡然。
习近平总书记曾经在多个场合引用苏轼饱含政治智慧的诗文“物必先腐,而后虫生”,强调党风廉政建设的重要性;“天下之患,最不可为者,名为治平无事,而其实有不测之忧”,提醒干部要未雨绸缪、居安思危;“为国不可以生事,亦不可以畏事”,强调干部要有担当和判断……
宦海沉浮,几经贬黜,苏轼的一生虽跌宕起伏、忧患不断,却从未放弃对清白正直的追求……追溯一代文豪的人生轨迹,人们不禁感慨万千。“苏家‘非义不取,为政清廉’的家风,通过祖辈的传承、父母的言传身教,铸就了苏轼兄弟安身立命的人生底色。”徐丽说。
优良家风 浸润心灵
有人说,每个中国人心中都有一个苏东坡。自号“东坡居士”的苏轼,是中国文化史上罕见的通才、全才。诗词文赋、书法绘画,都有着极高的造诣。
怎样的家风家教,才能培养出如此旷世奇才?
苏洵虽然“少不喜学,壮岁犹不知书”,但是“二十七,始发愤”,幡然醒悟后便闭门苦读十年。大器晚成的他吸取自己“以懒钝废于世”的教训,悉心指导孩子读书治学。
从苏轼十岁开始,苏洵就亲自教导两个儿子读书,要求他们每天都要背诵和抄阅古籍经典、熟记经史。晚年的苏轼曾梦见小时候没有按时背诵《春秋》一书,被父亲训诫,吓出一身大汗,并留下诗篇:“夜梦嬉游童子如,父师检责惊走书。计功当坒春秋余,今乃初及桓庄初。怛然悸悟心不舒,起坐有如挂钓鱼。”由此可见苏洵教育之严格。
如今在三苏祠的来凤轩书房中,我们可以看到苏氏兄弟读书的场景,苏氏父子教学相长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
苏洵要求孩子们首先明确读书、作文的目的,作文章“皆有为而作”“如药石必可以伐病”,能解决实际问题。学习首先是为了“治人”或叫“施之人”,即用自己所学的知识为治国安民效劳;同时也是为了“治身”或叫“治气养心,无恶于身”。即使不为当时所用,也要著书立说,以传之后世。苏洵还指导两个儿子练习写作,苏轼的《夏侯太初论》《天石砚铭》《却鼠刀铭》,苏辙的《缸砚赋》等都是他们青少年时期的作品。
有一件事情,对苏氏兄弟的影响深远。苏轼十二岁时,在故居的宅院中,与一群少年做掘地游戏,偶然在石缝中捡到一块十分奇异的石头。这块石头形状似一条鱼,外表温润,呈浅绿色。于是,苏轼拿它当砚使,发现其很能发墨,只是缺少贮水的地方,便将这块奇石拿给苏洵看,父亲说:“这是一方天砚,具有砚的品质,只是形状不太完美罢了。这是你文学的祥瑞之兆,要好好保存它。”苏轼懂得父亲的殷切希望和教诲,于是写下《天石砚铭》:一旦接受了上天赐予的身份,就永远不改初衷,这是一种高尚的品德。
在苏洵的悉心培育下,苏轼、苏辙兄弟二人金榜题名,名震天下。此后,“三苏”父子以天下为己任,尤其是苏轼,哪怕命运多舛、岁月磨蚀,依然坚持为官一任、造福一方。
“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四大家。”这副楹联,既道出了苏洵、苏轼、苏辙父子三人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千古佳话,也暗含着古往今来“是父是子”(这样的父亲,这样的儿子)的教养密码。
在苏轼、苏辙的成长道路上,母亲程氏同样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司马光在为程夫人所撰墓志铭中说“古之人称有国有家者,其兴衰无不本于闺门”。苏家女性深明大义、勤劳睿智,为“三苏”跌宕起伏的人生铺陈了一片坚韧与温暖的底色。
去年,眉山三苏祠博物馆被全国妇联命名为“全国妇女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承担起加强对“三苏”家国情怀、家风家教内涵的研究与挖掘,苏家女性事迹的宣传与展示,引导广大家庭弘扬和传承“三苏”好家风。
一祠品“三苏”,一馆阅千年。“三苏”家风的精神内核,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瑰宝,也是中华民族优秀家风、家教、家训的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