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版:新女学周刊 理论 PDF版下载

栏目:女学热点

版面: 新女学周刊 理论

聚焦中国性别平等与妇女发展的新目标新任务新路径


    ·编者按·

    近日,中国妇女研究会召开“新时代新征程中国性别平等与妇女发展:新目标、 新任务、新路径”研讨会,探讨中国性别平等与妇女发展的重要理论和实践问题。来自全国各地的近200位与会专家学者,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妇女发展道路、经济高质量发展、科技创新、新型婚育文化、托育养老、乡村治理、妇女权益保障,妇联组织改革、“一带一路”与妇女发展等议题发言,为推动男女平等和妇女事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智力支持。

    近日,中国妇女研究会召开“新时代新征程中国性别平等与妇女发展:新目标、新任务、新路径”研讨会,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同全国妇联新一届领导班子成员集体谈话时发表的重要讲话精神,聚焦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中心任务,结合中国妇女十三大作出的部署安排,探讨中国性别平等与妇女发展的重要理论和实践问题。

    来自全国各地相关领域专家学者近200人参加会议,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妇女发展道路、经济高质量发展、科技创新、人工智能、数字经济、新型婚育文化、托育养老、乡村治理、文化强国建设、妇女权益保障,妇联组织改革,“一带一路”与妇女发展等议题发言,为推动男女平等和妇女事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智力支持。

    着眼中国式现代化进程 引导妇女在高质量发展中发挥作用

    中华女子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王欢教授阐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妇女发展道路和中国式现代化之间的关系。她认为,一方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妇女发展道路生成和拓展于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之中,是中国妇女事业发展内生性演化的结果,体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另一方面,中国式现代化为中国妇女事业开辟了更广阔的空间,释放了更多的活力,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妇女发展道路越走越宽广。

    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部副主任曹立教授讲述了妇女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中的作用。她认为,要积极引导妇女投身于新征程的伟大实践,不断发挥在高质量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广大妇女要自觉找准在现代化进程中的角色定位,发挥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中的主体地位和作用。科技创新离不开女性的力量,“她”智慧在我国各项科研攻关项目中不断释放,同时,数字经济也助力女性在乡村振兴中作出积极贡献。

    近年来,我国女性科技人才队伍不断壮大,在科技创新和服务高质量发展中展现出耀眼的“巾帼风采”,成为建设科技强国的重要力量。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党委书记刘冬梅研究员认为,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女性科技人才作用,注重顶层设计和源头推动,为女性科技人才事业发展营造良好政策环境。各地则立足自身实际开展工作,出台支持女性科技人才发展的配套政策,为促进女性科技人才发展、发挥作用搭建平台,提供支持。未来,相关部门还将继续营造引导全社会大力支持女性科技人才参与科技创新事业的良好氛围,为进一步激发女性科技人才创新活力提供政策支持。

    中国妇女研究会副会长、北京大学校务委员会副主任叶静漪教授分享了新就业形态女性劳动者权益保障面临的挑战与应对。她认为,新就业形态在增加女性劳动者工作机会的同时,也带来了女性劳动者权益保障的新挑战。可以从探索算法中的性别平等、探索家务劳动报酬化的可能性、重塑新就业形态女性假期政策以及积极发挥妇联、工会的“联合”作用等方面加强新就业形态女性劳动者权益保障。

    中国妇女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央民族大学人口与民族发展研究中心杨菊华教授分享了面向新时代的生育友好型社会建设。她认为,人口问题始终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进程中必须面对的基础性、全局性和战略性问题。建设生育友好型社会,有助于形成素质优良、总量充裕、结构优化、分布合理的现代化人力资源,促进人口高质量发展,助力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中国妇女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传媒大学媒介与女性研究中心副主任王琴则从文化的角度对女性影视剧进行了研究。她认为,女性影视剧是讲好中国妇女故事、传播中国妇女形象、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内容。女性影视剧作为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要不断创新实践,为文化强国建设贡献力量。发挥女性影视剧在文化强国建设中的作用,要鼓励多元化题材,展现女性多维形象;培养创作力量,提升女性影视剧制作水平;拓宽传播渠道,增强女性影视剧的国际影响力。

    聚焦新时代发展新需求 回应妇女儿童和家庭的新期待

    中国妇女研究会理事、中国农业大学国际发展与全球农业学院院长徐秀丽教授通过“一带一路”倡议与全球发展倡议等相关文本与话语分析,系统梳理出中国海外发展合作中促进性别平等的整体发展型和妇女问题瞄准型两条路径。她认为,当前中国海外发展中促进性别平等路径应进一步关注如何与国际规则对接的问题,在海外发展合作中更加重视妇女需求、利益和优势,从而进一步提升中国海外发展的有效性和国际影响力。

    在人工智能时代,算法、大数据已经渗透到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算法作为一种新型社会权力,给女性的数字化生存带来广泛而系统的性别歧视风险。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数字经济与法律创新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张欣分享了人工智能时代算法性别歧视的类型界分与公平治理。她表示,算法决策下的性别歧视相较于传统歧视行为具有高度隐蔽性、系统性和反复性特征,造成了放大性别歧视和结构性锁定女性不利地位的后果。治理算法性别歧视,应以算法公平理念为指引、以算法生命周期为节点有效开展歧视风险管理,结构性扩容反歧视规范体系并培育公平向善的算法运行生态。

    中国妇女研究会理事、复旦大学妇女研究中心主任胡湛教授从性别和家庭视角反思了中国式养老。他认为,少子老龄化的人口发展矛盾是“中国式养老”所不能回避的背景与事实。中国家庭对养老的自主消化与赋能赋意是“中国式养老”发展的底层逻辑与功能框架。中国人的家庭特质与中国老年人的性别及队列差异将形塑“中国式养老”的需求结构和资源格局。

    如何以积极社会政策理念促进普惠托育服务高质量发展,中国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副研究员史毅认为,在积极社会政策理念下,实现高质量“幼有所育”应当被视为重要的社会投资,而非简单的社会福利,需要高度重视普惠托育服务的基础性、发展性作用,推动多方参与形成合力,统筹盘活各类存量资源,加快拓展供给渠道,加快建立成本分担机制,及时破解发展瓶颈,打通普惠托育增供给、降价格、提质量、强监管的政策堵点,逐步探索形成可复制、可推广、可持续的政策实施路径。

    中国妇女研究会理事、全国妇联妇女研究所政策法规研究室副主任杨慧分享了中国数字经济领域就业性别结构及政策内涵。她研究发现,近年来在数字经济领域,一级劳动力市场女性增加幅度和速度均低于男性,二级劳动力市场的数字经济领域性别结构均衡程度高于一级劳动力市场。她建议,完善数字经济领域就业政策,消除招聘及平台算法中的性别歧视,促进数字经济领域一级、二级劳动力市场就业性别结构均衡发展。

    会议还设置八个专题,分组研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妇女和妇女工作、家庭家教家风建设重要论述研究阐释、党领导妇女运动历史与当代启示、妇女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坚持全面依法治国与妇女儿童权益保障、传播技术和性别化空间建构、家庭家教家风建设、建立生育政策支持体系与促进妇女发展、妇女和妇联组织参与治理等方面内容。

0
© 2021 中国妇女报
ICP备:京ICP备05037313号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