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版:要闻综合 PDF版下载

版面: 要闻综合

拓展特色产业 带富家乡百姓 赋能乡村旅游

逐梦沃野 巾帼“新农人”化身“兴”农人


    □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乡村要振兴,人才是关键。近年来,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推进,广大女性已成为乡村振兴道路上不可或缺的力量。

    无论是提升农产品品质、延长产业链、增强市场竞争力和综合效益,还是推动农旅融合、推进现代休闲观光农业……春华秋实,耕耘收获,无数返乡巾帼“新农人”带领乡亲们在广袤的田野上挥洒汗水,用辛勤的劳动增收致富。

    腰包鼓起来

    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中,越来越多的妇女姐妹选择返乡创业,她们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在乡村振兴的广阔天地,不断挥洒汗水,逐梦前行。

    重庆市九龙坡区铜罐驿镇乡悦葡萄园内,葡萄树刚刚完成冬剪,“再等一段时间,葡萄树就能抽出嫩绿的新芽。”重庆蒋素琼葡萄种植股份合作社理事长李宇笑着对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说。

    2011年,34岁的白领李宇,怀揣着梦想,回到铜罐驿镇,投入800万元,流转了200多亩土地,创立了乡悦葡萄园。

    在重庆,种葡萄一般只有一季的收成,能不能让葡萄一年结两次果呢?李宇率先在自己的基地引进晚熟的紫玛瑙、夏黑、金手指、醉金香等新品种,并采用副梢摘心等新技术,在多次试验后,终于让葡萄藤结出了二次果。

    为了带动附近村民增收,李宇在九龙坡区农委的带领和推动下举办了田间学校,为附近种植果树的村民现场传授先进的果树管理技术。“现在,我们年产优质葡萄16万斤,单位土地效益成倍增加,村民的年均收入也翻了几番,相信今年也会有好收成。”李宇说。

    和李宇一样,为了乡村振兴、助农增收,全国人大代表、甘肃省陇南市徽县水阳镇石滩村妇联主席、陇上庄园生态农业有限公司总经理梁倩娟从一名企业白领到回乡开网店,再到成为一名拥有超过50万粉丝的助农主播,她一步步用奋斗蹚出了一条成长之路。

    “80后”的她认定一个道理,做一件事,只要确定了目标,无论遇到什么困难,只要坚持下去,不断学习,总会有收获。在她的努力下,越来越多的陇南农特产品被销往全国各地,网店营销规模呈现井喷式发展。

    多年来,梁倩娟的公司还一直注重吸纳困难家庭妇女以及未就业大学生就业,帮助困难家庭人均增收2000元。

    “接下来,我将建立更专业的团队,团结吸引更多妇女姐妹加入队伍,让她们能获得更多收益,把日子一天一天过得更好。”梁倩娟说。

    产业旺起来

    作为农业大国,如何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提升农民收入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中之重。

    “10年前,这些茶叶只能当茶青‘贱卖’。如今,在海燕的带领下,成品茶甚至能卖上几千元。”“没有海燕,种茶致富这件事可不敢想。”……

    谈起全国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宁德市古田县鹤塘明艳茶叶专业合作社负责人余海燕,鹤塘镇程际村村民人人都竖大拇指。

    程际村位于海拔880米的高山上,这里土地肥沃,云雾弥漫,所产茶叶品质优良。但由于加工工艺落后、销售渠道不畅等原因,一直以来,村民自种自采、自制自售的茶叶每公斤只能卖几元钱,仅能补贴家用。

    如今,在余海燕的带领下,村里不仅打开了茶叶销售渠道,创建了自主独立品牌,还与福建省农业科学院合作开发出“茶菌”融合技术等,延长了茶产业链条,开启了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特色茶产业”的富民之路。

    余海燕说,今后将继续积极与高等科研院(校)合作研发,扎根乡村,脚踏实地,用心种好茶、制好茶,带领广大乡亲向着共同富裕的目标不懈奋斗。

    随着数字经济基础建设的进一步完善,藏在深山的土特产搭上网络直播的快车,驶向广阔的市场。一大批巾帼“新农人”利用网络直播、短视频推介农村美景和土特产,带活了乡村经济、山里经济。

    甘肃省张掖市肃南裕固族自治县的杜雪娟回乡创业的初衷是家乡交通越来越便捷、环境越来越好。这些年,杜雪娟边学边干,熟练掌握了牛羊养殖、深加工及牧草种植、管护、网络销售等各环节技能。

    作为宏宇生态农牧发展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杜雪娟自豪地说:“眼下,我们的产品除了在本地畅销,还深受上海、江苏、杭州等地网友的喜爱,订单似雪花般飞来,2023年,我的抖音直播间活畜交易额达50多万元,鲜肉、肚包肉、羊肉肠销售100多万元。”

    “农村这片广阔天地大有可为。未来我将继续努力发展产业,以实际行动引领更多人才返乡投身乡村振兴。”杜雪娟说。

    旅游火起来

    乡村旅游在助推乡村产业结构升级、乡村资源配置优化以及乡村经济社会发展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不少女性在乡村旅游中发挥独特优势,成为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

    “90后”传媒人邱桂敏因为家乡福建省宁德市屏南县的白水洋,给自己起了个艺名“白晓洋”。

    2015年,屏南县为活化保护古村落,引进了一批艺术家试水发展乡村文创,其中就有白晓洋。她在田间进行文创试验,拍摄乡村微纪录片,举办田间音乐节、丰收节,打造乡土摄影基地……在她看来,以农田、农耕为素材,通过策划文化项目,吸引更多人气,可以带动本土农产品销售,并为日后发展农旅融合等新业态埋下伏笔。“今后,大米也不仅仅是大米,还可以开发出像‘五谷粉’这样具有更高附加值的深加工产品。”白晓洋说。

    白晓洋的“稻田文创”试验与返乡垦荒实践既提高了村民的收入、改变了村里的面貌,也为农旅融合发展埋下希望的种子。

    发展特色农业,带动乡村旅游的还有重庆姑娘张璐。2014年,从美国留学归来的她接过父辈耕耘多年的重庆巴南白象山定心茶园,成为一名“茶二代”。

    如今,张璐的定心茶园已建起标准化茶叶基地4000余亩。在当地政府的支持和推动下,茶园采用“公司+基地+专业合作社+农户+专业营销”的经营模式,通过赠送茶苗、技术培训、利益共享、解决就业等措施,带动周边农户走上茶产业生态致富路。

    与此同时,张璐还推动建成定心茶园体验中心,将茶园打造成市民和游客采茶、品茶、学习和体验茶文化的好去处,截至目前,累计接待游客超过30万人次,并带动周边农户开展餐饮、住宿、农副产品销售等业务,实现了“青山”变“金山”。

    “我们将持续推进茶旅游,吸引更多游客前来品茶香,看茶景,寻茶趣。”展望未来,张璐充满信心。

    岁回律转,寒尽春生。放眼神州大地、乡村沃土,春的脚步越来越近,新的希望正在孕育。

    (统稿:张凌漪 参与采写:袁鹏 吴军华 周玉林/李菁雯)

0
© 2021 中国妇女报
ICP备:京ICP备05037313号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