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版:看点 PDF版下载

栏目: 玫瑰书评

版面: 看点

读《阿娜河畔》时,我们会感受到时间的远去。时移事易,人和情感本身成了这部作品最为重要的文学结晶体,且有了一种天然去雕饰的质地或者说朴素之气。

《阿娜河畔》:天然去雕饰的人间真情


    ■ 张莉

    宁夏作家阿舍的最新长篇小说《阿娜河畔》书写的是生活在阿娜河畔那些人的命运,它刷新了我们对兵团生活或者边疆生活的理解,把我们未曾看到的农场人的命运推到了读者眼前。在上山下乡的历史时期中,一批批知识青年来到边疆,为边疆建设注入了新的血液力量,他们也与原住民之间发生了千丝万缕的情感故事。读者在作品里能够感觉到人和环境、人和人之间的情谊,同时看到历史的纵深感、看到几代人的生命经验和生命历程,仿佛一幅人物命运的长卷,随着时间之河慢慢流淌。

    阿舍在写这个作品的时候充分调动了她作为散文家的情感洞察与写作技能。作家对世间的理解是有深情爱意的,所以我们才会看到陌生人之间因为共同生活在农场而结下的深厚情谊,她在重塑兵团人之间的情感时,使戈壁、沙漠、地窝子等生活环境和人物的命运交融在一起,如同一首书写普通人情谊的赞美诗。

    情感是这部作品最富光泽的部分。作家使用有情的笔法去渲染人和人之间关系,写出了情感的复杂性。成信秀和她的两任丈夫之间是老一代的情感与伦理,其中有爱情、有恩情、有亏、有补偿……到了石昭美、明中启、楼文君三人之间,他们的情感又面临新的问题。在书写不同代际的情感和选择时,阿舍表现出了今天女性写作者和女性人物应该有的情感理解力。

    而书中对石昭美情感经历的讲述,也体现出鲜明的女性视角。石昭美深爱她的丈夫,而对家庭很负责任的丈夫却爱着另外一个人,并写下一封情真意切的信。所以石昭美直接指责明中启——既想做负责任的丈夫,又想做一往情深的情人。在这个场景中,小说家的写作能力面临考验,她处理复杂情感的方式,包含着对男女两性、婚姻以及普遍人性的理解。石昭美的母亲用明中启没有与情人发生实质关系,以及他是一个好人为由劝说石昭美,而婚姻的继续维系也成为我们看到的结局。但是,其中情节的反复、石昭美的纠结与痛苦,充分表现了写作者对女性情感复杂性的理解。石昭美不原谅明中启,她认为那封书信本身就是对情感的背叛,给自己造成了实实在在的伤害。于是石昭美用她的方式报复了楼文君,写了检举信,楼文君因此命运发生了转折。一般意义上“完美女主角”似乎不应该做的事情,石昭美做了。当然,在反复纠缠的过程中,石昭美慢慢开始平静,她开始重新理解自我和丈夫的关系。

    于是我们会看到,在此之前,爱情是石昭美唯一的信仰,但当发现丈夫的背叛之后,她从这个唯一的信仰中逐渐脱身出来,努力让自己成为一位好医生,也重新理解农场的生活,重新理解她和他人的关系。她不再把自己当成弱者,而是真正想清楚了要如何去安放情感的痛楚。当年她爸爸去世的时候,明中启对她的帮助,使她将这个男人当作生命中的引领。而后来,当明中启在学校里被学生家长质疑的时候,她又毫不犹豫站出来维护自己的丈夫。虽然那时候他们两人的关系依然是存在问题的。但那时那刻的她,其实已经不再是婚姻中的被引领者,崇拜和信仰自己的丈夫,而是在婚姻关系中重新生成了她自己,完成了她和丈夫之间平等关系的建设。石昭美原谅明中启,不是因为忍让和妥协,而是因为她已经可以清醒地接受一个不完美的爱情。从这个角度上讲,石昭美完成了婚姻中女性的独立主体性的建立,跳离了情欲和爱情对她的掌控,成长为一个普通但有力量的女性。在勾勒出石昭美心路历程的同时,小说对日常的家务劳动、抚养孩子等细节的叙述,也让读者感受到中年女性内心的沧桑感。

    读《阿娜河畔》,我会随着作者的叙述,感受到时间的远去。时移事易,人和情感本身成了这部作品最为重要的文学结晶体。因此,我认为小说最重要的内核是“朴素”,人的朴素、生活的朴素、情感的朴素。丈夫明中启大病初愈,石昭美问自己,如果他去世了你该怎么办,她对自己说,“我还会活下去。”,这便是非常朴素的、人的本能信念。《阿娜河畔》的叙事,也存在一些磕磕绊绊之处,但我想,这也正是朴素的一部分——因为作家遵从对生活的本能理解,《阿娜河畔》便有了一种天然去雕饰的质地或者说朴素之气。

    (作者系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

0
© 2021 中国妇女报
ICP备:京ICP备05037313号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