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袁鹏
□ 王霞
“咚咚咚……”
“大爷,您好,最近身体情况怎么样?”
“大妈,最近早晚温差大,要注意保暖。”
在甘肃省张掖市高台县的乡村社区,活跃着这样一群巾帼志愿者,她们每天主动敲敲辖区空巢、独居老人的门,用一句句深情的问候、暖心的叮嘱温暖着老人的心,大家都亲切地称呼她们为“敲门嫂”。
近年来,高台县妇联以志愿服务活动为抓手,持续壮大志愿服务团体,拓宽关爱服务对象范围,延伸服务触角,创新“敲门嫂”志愿服务品牌,为基层群众送去“及时雨”、奉上“雪中炭”。从一个人到一群人,从受助者到志愿者,高台县的“敲门嫂”队伍不断壮大,服务对象和内容逐渐广泛,一个“敲”字,“敲”出了人间真善美,“敲”出了浓浓邻里情。
“谁来敲”
“小林把我照顾得很好,有啥事儿二话不说就来帮忙。”南华镇胜利村的万菊英老人对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说。南华镇胜利村四社的林燕,多年来一直关心关爱身边空巢、孤寡老人的生活,平常只要有空,她就会敲敲老人的门,陪他们拉拉家常、采购生活物资……大家都亲热地叫她“热心肠小林”。
聚焦基层群众所需所想所盼,紧盯“谁来敲”“敲谁门”“怎么敲”,高台县各级妇联常态化开展“邻里守望”“物品代购”、心理疏导等志愿服务关爱活动,为群众提供了精准化志愿服务。
通过壮大志愿队伍,县妇联首先明确了“谁来敲”。在县妇联的广泛动员和鼓励下,高台县各级妇联执委、社会组织、爱心企业、道德模范、新乡贤群体等,积极加入志愿服务队伍,通过开展关爱帮扶实践活动,形成了奉献互助、敬老爱老的浓厚氛围。
“每天都到他们家里看看起床了没有,身体状况怎么样,和他们聊聊天,问问有啥需要我帮忙的,这对我来说就是日常生活。”林燕说。
“敲谁门”
在高台县城关镇人民西路社区工作人员于金秀的工作手册上,密密麻麻地记着自己负责的网格里每个老人的具体情况:丁师傅腿脚不好,外面办的事需要帮着跑;陈阿姨血糖高,要少吃甜东西;宋阿姨重症术后,还需化疗……这一行行字、一段段话,都记录着于金秀和居民之间的点点滴滴。
按照网格化管理模式,高台县妇联组织“敲门嫂”们通过“地毯式”排查,采取“一对一”“多对一”等形式,细致了解辖区独居老人、残障人士、留守儿童等困难群体实际情况,并建立帮扶对象资料档案,针对性提供打扫卫生、医疗帮扶、心理护航等志愿服务。突发疾病敲敲门、陪伴散步敲敲门、逢年过节敲敲门,把“敲门”作为帮助老人解决急事、难事、烦心事的有效手段,切实打通了服务群众的“最后一米”。
目前,县妇联已将服务人群从老年群体扩展到妇女儿童、青少年等,服务触角已延伸至镇、村(社区)、小区楼院等各个角落。
“怎么敲”
为了更好服务群众,县妇联创新打造了“分众化+精准化”管理模式和“线上+线下”双线服务模式。
在线上,通过建立村(居)民微信群、楼院(栋)微信群,倡导随时有事群里随时说,拓宽了村(居)民反映问题和实际需求的渠道。以“群众点单、妇联派单、志愿者接单、群众评单、积分兑单”的服务模式把志愿服务送上门,真正将志愿服务活动“办在群众家门口、走进群众心坎里”。
在线下,创新“红黄绿”精准服务模式,组建“民情收集团”“民情议事团”“民情顾问团”,通过“精准式”敲门、“管家式”服务,切实把“敲”字敲到居民群众的心坎上,推动“敲门嫂”巾帼志愿服务由“小打小闹”向规范化、常态化转变。
记者了解到,截至目前,高台县“敲门嫂”志愿服务队伍已吸纳志愿者1462名,从最初的敲门拉家常、精神慰藉、物品代购,发展到提供法律援助、纠纷调解、政策宣讲等涉及弱势群体日常生活的多项服务。自“敲门嫂”志愿服务队建立以来,开展敲门走访2.23万人,开展义务帮扶9600余次,受益群众达1400余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