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版:视点评论 PDF版下载

栏目:新春走基层

版面: 视点评论

女报记者探访新疆别迭里女子护边分队

她们用青春与担当守护山河无恙


    队列训练是每天女护边员必不可少的功课之一。 王江平/摄

    □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王江平

    在海拔2500米到3700米的新疆阿克苏地区乌什县别迭里区域,除了天蓝地阔,还有环境艰苦,紫外线、高海拔、极寒天时刻伴随着护边守边的卫士,在这群为国护边的人中,有一支女子护边分队常年驻守在中吉边境一线百里“无人区”,她们如花一般怒放在四季,以苦为乐、与星辰作伴,用青春和担当守护着山河无恙、国泰民安。

    1月29日,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走近这群奋斗在边境线上的“古丽”们,倾听女子护边分队队员们守边护边的暖心故事。

    “家里没啥事,我要回到岗位上去”

    1月23日2时09分,乌什县发生7.1级地震,正在一线执行巡逻任务的女子护边分队小队长阿孜古丽·热依木接到了牙满苏边境派出所副所长塔依尔·阿布来克木打来的电话。

    “阿孜古丽,安排大家分批回家看看吧。”他在电话里嘱咐道。

    其实,在地震发生后的第一时间,牙满苏边境派出所民警和附近警务室民(辅)警就闻讯而动,“撒”到各村组织村民有序撤离到安全地带,并摸排安居富民房、牲畜棚圈受灾情况。

    乌什县亚曼苏乡有6个村,其中,阿依丁村距离震中最近,阿孜古丽·热依木和其他很多护边员的家都在这个村。

    地震发生时,护边员的执勤房距离山区更近、震感更强,紧急疏散后,她们最担忧的就是家里的情况。但是没有接到电话前,谁也没有擅自离岗。

    加入护边员队伍不到半年,28岁的阿孜古丽·热依木论年龄、论资历,她都是最“年轻”的一个,轮到她回家时,她果断放弃,依然执着地坚守在岗位上。“大家选了我当小队长,我就要负责到底。”

    “家里爸爸在看管牲畜,妈妈、哥哥和侄子已经被安置到乌什县城,家里的安居富民房和牲畜棚圈都没有受地震影响,通过电话了解到家里的情况,我就放心了。”阿孜古丽·热依木和家里通过电话后,悬着的心终于放下了。

    2023年11月,阿孜古丽·热依木的丈夫赛米江·亚森紧随妻子,也加入了护边员的队伍。夫妻俩在不同的执勤房,轮休的时候才能见面。

    “日常忙着工作,心里互相惦念,休息时一起回家做做饭、陪陪家人孩子,挺好的。”阿孜古丽·热依木笑着说。

    “步调要一致,内务要整齐”

    不是兵,却要以兵的标准要求自己。8号护边员执勤房,是30个“古丽”在戈壁上的“家”。

    “一二一,一二一……立定!”执勤点门前,国旗迎风飘扬,操场上,姑娘们正在进行队列训练。空旷的戈壁滩上,寒风凛冽,“割”在脸上生疼。

    “你看,这块操场是我们一锹一锹平出来的,树也是之前的护边员一棵一棵种下去,精心呵护成活的。这些石头,是我们巡逻的路上捡回来的,在这里拼出‘爱国戍边’的字样……”阿孜古丽·热依木带着记者边参观边介绍,饶有兴致地讲述着“营房”的一点一滴。“每天,我们都要在这里进行队列训练,这是我们女子护边分队5年来的传统,就算是雨雪天气也不会停止。”

    执勤房内,石墨烯暖气片取代了传统火炉,温暖如春,各色花卉摆满了房间。窗台上,天竺葵花开得正艳。铺位上,被子叠成了四四方方的“豆腐块”。黑板上,白色粉笔书写着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日常会话……

    执勤房门前的边防公路通往中吉3号界碑,阿孜古丽·热依木和姐妹们走在护边路上,总是高高举起五星红旗。

    检查边界标志和边防设施、制止非法狩猎、协助开展党的边防政策、民族宗教政策和国家法律法规宣传教育……护边员的工作有条不紊,每一项都尽职尽责。

    “我们虽然没有当过兵,但是穿上这身护边员的服装,在祖国西北的边境线上巡边,感觉自己就是一个兵,能为国守边,我们感到很骄傲。”阿孜古丽·热依木说。

    已经当了7年护边员的卡尼希阿依·居马力还记得刚来这里时,一次巡逻中遇上沙尘暴,大风裹着砂砾,像一堵墙一样瞬间“推”了过来,身边比她早来几个月的护边员立即解开外套,拉着她转身蹲下,并脱下自己的上衣替她护住头部。等沙尘暴退去,她俩已变成“土人”,但二人却顾不上清理身上的沙土,第一反应则是查看国旗是否完好无损。

    巡边的路上偶尔会遇到意料之外的状况,比如,被积雪掩盖的坑崴了脚,与野生动物正面遭遇……面对各种意外,护边队员们从未打过退堂鼓。

    “步调一致、内务整齐,30个人就像一个人一样,这就是集体带给我们的力量。遇到困难和危险,我们不会逃跑,更不会抛下任何一个人。”原小队长古丽布韦·伊斯热依力说。

    “坚韧的蒲苇,从不向风沙低头”

    今年是古丽布韦·伊斯热依力在护边员岗位上工作的第7年。她坦言,7年间,有过几次离开的念头,离“辞职”最近的一次,她甚至都面试了县城一家超市的收银员。

    因身材高挑,性格活泼,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水平也不错,她面试的那家超市负责人承诺,只要她愿意,随时可以去工作。

    “可能边境线上有‘吸铁石’,一回到这里,看到姐妹们,我就什么想法都没了,我离不开她们,更离不开这里。”古丽布韦·伊斯热依力说。

    “我的同学中,有当警察、护士的,有当老师、农民的,而当护边员的就只有我一个。”她笑着说,这份工作要耐得住寂寞,还要保持热爱。

    2021年,别迭里河发洪水,8号执勤房前后的围墙被冲毁,羊圈、鸡舍和大棚也被冲走了,门口坑洼不平,无处下脚。大家都是第一次见这么大的洪水,有胆小的护边员甚至哭了起来,古丽布韦·伊斯热依力也害怕,但在这个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地方,所有的困难都只能靠自己去克服。

    “来吧,姐妹们,我们一起去建个防洪坝。”古丽布韦·伊斯热依力笑着说,“执勤房还在,咱们还有住的地方,羊没了,咱们再养,菜没了,咱们再种,没啥大不了的。”

    距离8号执勤房不远处,有一道长25米、高1.5米的防洪坝,每年夏天洪水到来之前,她们都会去检查和加固坝体。8号房门前洪水留下的大坑,被她们因地制宜改造成了一条200米长的泄洪水渠,洪水下来了,还能用来浇灌菜地。

    2023年10月的一天夜里,已经睡下的护边员们听到院子里鸡叫声此起彼伏,大家都不敢出去。作为小队长,古丽布韦·伊斯热依力迅速穿好衣服打头阵。“一只白色的狐狸,把我们养的20只鸡全咬死了,看到我们出来赶它,它一点儿都没怕,还跟我们对视。生态好了,野生动物出现在巡边沿线很正常。”

    7年,青春在戈壁上闪光。“我来的时候这里光秃秃的,现在它有了‘家’的样子,以后要是真走了,心里一定会难过。”古丽布韦·伊斯热依力心中永远给这个“家”留着位置。

    “我爱你,中国”

    在8号执勤房里,“妇女微家”的牌子被悬挂在最显眼的位置,每个人胸前还佩戴着工会会徽。

    “桌椅、烧水壶、电饭锅……这些都是乌什县工会发的,乌什县妇联逢年过节也会来慰问。”阿孜古丽·热依木说。

    2019年,脱贫攻坚战进入决胜的关键阶段。在阿克苏地区,随着乌什、柯坪2个深度贫困县甩掉了贫困帽子,全地区实现269个贫困村全部退出、6.54万户24.66万人整体脱贫的目标。这一年,女子护边分队成立了,给边境乡村的妇女带来外出就业的机会。

    2021年7月1日,在8号执勤房里,当听到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代表党和人民庄严宣告“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持续奋斗,我们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正在意气风发向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的话语时,“古丽”们欢呼跳跃,击掌拥抱。

    “那天,我们都特别振奋,半夜都睡不着,一直在聊天。大家都在说,能生在这样一个时代,生在中国,是多么幸福的事情。”古丽布韦·伊斯热依力回忆起当时的情景,脸上仍难掩激动。

    女子护边分队里,不少人都经历过贫困。党的十八大以来,各项惠民政策让农民的日子越来越好,从卡里有钱到家里有车,从上得起学到教育公平,从住有所居到住有安居……沐浴着党的关怀,边疆群众的腰杆直起来了、笑容多起来了。

    “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我们商量好了,要一起写入党申请书。”阿孜古丽·热依木说,“别迭里口岸就要开通了,在这之前,我要和大家一起学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或许未来这条边防公路上会有很多游客经过,我还要多学一些技能和本领,既要为祖国守好边境线,也要为各族群众服好务。”

    走出8号执勤房,冬日的阳光暖暖地洒在身上,“古丽”们如红红的花儿开在春风里。

0
© 2021 中国妇女报
ICP备:京ICP备05037313号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