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注定是向“新”而行的一年。2023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特别是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新质生产力。地方政府工作报告中“新”字频现,绘制出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的“路线图”。各地两会期间,女人大代表、女政协委员们纷纷围绕优化女性科技工作者环境、推动产业“她力量”发展建言献策。
湖南省政协委员、中南大学粉末冶金研究院副院长张妍:设立“巾帼科技创新”计划
“从总体上看,女性科技人才在科技创新中的作用尚未得到充分发挥。”张妍认为,女性科技人才发展主要面临高层次人才较为缺乏、在职业发展中仍有瓶颈、生育友好型科研环境有待提升等问题。
张妍建议,设立湖南省专项研发科研项目,注重支持女性科技工作者的项目,并特别设立“巾帼科技创新”计划,加强培养女性科技领军人才,解决高层次女性科技人才匮乏的问题;通过调动高校、企业和政府的合作机制,建立“巾帼科技联盟”,加强产学研协同合作;建立“巾帼人才数据库”,深入了解女科技工作者的需求和职业瓶颈,确保在科研项目、科技决策等方面女性科技人才能够获得与男性同等的资源支持,同时特别关注女科技工作者生育期的工作安排,创造更友好的科研环境;设立“巾帼科技创新沙龙”,定期举办女性科技工作者主题宣传活动,激发更多女科技工作者投身科技创新,提高她们在高质量发展中的参与度。
天津市人大代表、市妇联主席魏继红:为女性科技人才定制体检内容
魏继红建议,优化女性科技人才成长环境,推动出台细化项目立项、职称评聘、职务晋升等对女性科技人才优先支持政策措施;加强对孕哺期女性科技人才的支持力度,试点设立女性生育后科研回归基金,纳入女性科技人才专项经费。她提出,加强女性科技人才培育力度,支持女性科技人才作为带头人申报“杰出人才培养计划”,积极推荐高层次女性科技人才入选国家与地方科技专家库;放宽女性科技人才申请天津市相关人才项目年龄限制,鼓励设立女性科技创新专项基金。
魏继红提出具体建议,包括强化女性科技人才服务保障,推动用人单位注重女性职业安全防护,根据岗位、年龄等因素安排定制体检内容,切实提高女性科技人才健康程度;鼓励用人单位通过实行弹性工作制,建设爱心妈咪之家、母婴室,提供儿童托管服务等方式,为孕期和哺乳期女性科技人才开展科研工作创造条件。
安徽省政协委员、合肥工业大学生物与食品工程学院教授汪惠丽:为女性青年科技人才减负赋能
“在青年科技人才培养方面,女性科技人才负担较重,需要为在孕哺乳期的女性科技人员创造一些条件。”汪惠丽呼吁为女性青年科技人才减负赋能。她建议出台《安徽省加强青年科技人才培养和使用的若干措施》,同时依托科技大脑建设,建立女性科技人才信息库,动态储备一批女性科技人才。在各类科技评审、专家库中增加女科学家入库数量。继续实施“千人特训营”项目,激发女性科技人才创新创业活力,为科技产业高质量发展助力。
同时,她建议改善女性科技人才发展环境。鼓励有条件的科研单位通过实行弹性工作制、建设母婴室、提供儿童托管服务等方式,为孕哺期女性科研人员开展科研工作创造条件;加强对女性科技人员的心理疏导和健康服务,强化人文关怀。
山西省人大代表、太原学院材化系新能源材料与器件创新教研室主任、副教授潘婧:制定山西高层次女科学家培育规划
山西省政府工作报告强调,要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和人才引育质量。作为一名教育与科研人员,潘婧认为科技创新和人才引育是推动一个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两个关键引擎。首先应该优化人才引进政策,吸引高层次人才到山西工作生活,形成人才聚集效应。同时要关注本地人才的培养和留住,通过提供更好的发展平台和福利待遇,激发人才的创造力和工作积极性。
潘婧建议制定山西高层次女科学家培育规划,在科研岗位招聘、科研条件建设、科研合作交流、进修和培训等工作中,同等条件下优先支持女科技工作者,并制订阶段性目标。关心女科技工作者身心健康,加强对科研女性的心理健康服务,并协助她们获得更多的家庭支持。
北京市人大代表、北京理工大学计算机学院副院长李冬妮:推动人工智能高质量发展
“人工智能属于引领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是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方面,在政府的报告中多处提及,建议在加强人工智能大模型研发与应用监管、布局人工智能赛道上,进一步加强顶层设计。”李冬妮建议,应深入推动人工智能企业和行业领军企业高效协同、深度融合,加大力量建设高质量应用场景和高质量行业数据集。依托北京市创新潜能和资源优势,结合政务、金融、医疗、文旅等优势领域打造示范场景。面向制造业等传统行业,将顺义区等地的区域优势与天津、河北的制造底蕴相结合,建立京津冀场景建设与应用联合体,加快人工智能研发成果落地应用。
(整理:徐阳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