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版:要闻综合 PDF版下载

版面: 要闻综合

上海城建设计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蒋应红:

以“她”视角让“人民城市”更有温度


    / 人物小传 /

    蒋应红,上海城建设计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上海市女工程师协会副会长,从事道路交通专业设计和科研工作多年。曾荣获全国五一巾帼标兵、上海市劳动模范、上海市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称号,是上海市领军人才、中国公路学会国际公路管理领军人才、中国妇女十三大代表。

    □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陈姝

    “城市设计究竟是什么?”上海城建设计集团董事长蒋应红的经历可以解答这个问题。

    蒋应红从一个普通的设计员成长为设计院董事长,见证了上海市基础设施翻天覆地的变化。从上海市延安路高架到浦东中环线,从虹桥枢纽工程到苏州有轨电车等诸多项目,无不凝聚着蒋应红对城市设计永无止境的热爱与追求。

    蒋应红接受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采访时表示:“从事道路交通设计和科研工作已经快30年了,我将继续怀着使命与责任,在城市规划建设领域作出更多的创新突破,干出新时代女工程师的干劲和自信,为上海城市发展贡献自己微薄之力。”

    “信念足够坚定,梦想就会成为现实。”打造城市更高品质的公共空间,让城市基础设施的使用者拥有更优质的体验,一直在激励蒋应红走在探索、求知、创新的路上。

    每每回想起2005年为上海世博园区做规划、设计的那段时间,蒋应红都会激动不已。

    “在世博会申办成功之初,我就领衔开展《2010上海世博会交通规划》等项目的研究,收集大量国内外案例,结合上海交通的现状和世博交通的特点进行分析研究。”蒋应红说,那时候自己把一个废弃的教室当作临时办公室,有什么好的创意就直接写在黑板上,有时为了论证一个细节,一坐就是一整夜。凭着执着不放弃的这股劲儿,她提出的“集约、转换、分离、管制”策略提高了上海道路交通系统对世博会交通保障的力度,而《2010上海世博会交通规划》也为世博会园区内外39项市政工程的建设奠定了基础。

    2023年,上海市发改委公开发布的《上海市推进儿童友好城市建设三年行动方案(2023—2025年)》提出,研究制定“一江一河”儿童友好空间建设指导意见,分区段打造各具特色的儿童友好空间。

    “作为一名城市规划设计工作者,有责任有义务让城市变得更美好。”蒋应红说,她带领团队通过规划统筹、分类引导、完善设施、优化空间和精细管理等方式,指导“一江一河”各区儿童友好滨水空间的后续建设,为形成儿童友好滨水空间建设的上海样本提供技术支撑。

    “一条好的街道,不能只关注车道。”为了让市民使用率最高的公共空间——街道更加安全有活力,蒋应红带领团队在全国率先对城市街道相关课题进行探索。通过几年时间的踏勘、研究,从专业技术到人文历史资料的搜集整理,最终,国内第一本街道设计导则《上海市街道设计导则》面世。由此,城市街道设计中“空间”与“人”的关系开始慢慢转变,上海也成为全国第一个拥有城市级街道设计导则的城市,而“空间”与“人”的变化深刻地影响了后来上海“一江一河”——黄浦江、苏州河沿岸地区建设规划,让滨水公共空间回归人本已经成为共识。

    多年来,蒋应红一直在坚守着将美学合理规范地应用到城市规划等道路交通工程设计领域的理念。在她心中,城市设计规划所体现出的美不仅是致力于新技术的开拓、建设理念的创新,更是以“她”视角关注社会公平,让“人民城市”更有温度。

    在上海迈向全球城市的进程中,蒋应红认为,建筑是可以阅读的,街道是可以漫步的,城市是有温度的。

    “城市在不断地变化,生活在其中的人也在不断地成长,我始终坚信,乐于接受挑战,不断地改革创新,终会让城市生活更美好。”蒋应红说,这一目标的实现需要城市设计师能够看到城市规划背后的人文精神,并将其灌输在规划和建筑中,这样城市就有了生命,有了感情。

    漫步在上海五大新城、南京滨江风光带、海口湾建设等建筑周边,总会让人感受到浓郁的人文气息,这也是蒋应红一直追求的城市空间的和谐人文之美。

    “我将继续以专业视角,积极推进黄浦区‘道路+’‘公园+’‘生活圈+’行动,融合数字化技术,为打造可漫步、可阅读、有温度的宜人空间提供强有力的城市新技术和应用支撑,助力现代城市创造美好生活。”蒋应红说。

0
© 2021 中国妇女报
ICP备:京ICP备05037313号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