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版:家庭周刊 PDF版下载

版面: 家庭周刊

春节:是加强泛家庭关系的催化剂


    专家名片 

    梅剑华,北京大学哲学博士,山西大学哲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认知科学》双语期刊主编。研究方向为:心智哲学、实验哲学与人工智能哲学;语言哲学与形而上学;先秦哲学与伦理学。

    很多人比较中西差异时,经常认为中国人重直觉、西方人重理性,中国人重类比推理、西方人重因果推理,中国人重道德修养、西方人重科学研究。凡此种种,都说到了中国人的思维乃至生活方式和西方不同。这背后有一个更为基础的差异,那就是中国人的生活方式是和家、家庭、家族密不可分的。

    《大学》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强调治理好家庭是治理好国家的前提条件,汉代“举孝廉”,将孝子识别为忠信可靠之士,可以进入王朝行政管理序列。

    在古代,家庭不仅仅是日常政治生活的核心,也是物理时空的核心。《墨经·经说上》“东西家南北”,把家放在中间,家是古人生活的中心,有家才能有四方,古人以此划分东西南北方位。《淮南子·齐俗训》说:“室宅之居也,西家谓之东家,东家谓之西家,虽皋陶之理,不能定其所。”这实际上是说一个地方的东南西北是相对的,要根据家来确定方位。蒙古语称“南北”为“前方、后方”,也是以他们的蒙古包为参照,门朝阳,自然前方为南,后方为北。每一个民族都以自己的生活环境为中心,建立自己的时空方位。这个生活环境就是家。

    五四以降,新思想冲破家庭的枷锁,反对封建制家族的成规陋习乃大势所趋。一百年后,家庭、宗族的种种落后习俗和制度基本被一一消除。但人们仍然重视家庭生活的组织。近二十年,家的哲学成为一种新兴研究领域。

    笑思的《家哲学:西方人的盲点》第一次比较系统地提出了家的哲学,他认为,中国人和西方人最大的差异在于家庭。张详龙的《家与孝》认为,中国传统哲理的独特之处在于家道。张先生认为家的核心在孝,对孝的现象和意识的体会是理解家和人类独特性的关键。孙向晨《论家:个体与亲亲》,在本体论上建立了家的地位,既要重视现代个体的自由,又要尊重亲亲的价值,我们不再纠结于“中体西用”或“西体中用”,而是坚持双重本体。“生生”才能“亲亲”、才能“家国天下”,因此,家不仅仅是一种宗族伦理的规范,也具有本体论的地位。

    学者逐渐认识到,以市场、契约为核心的西方个人组织结构和以家庭为核心的中国组织结构是很不相同的。马克思说人是一种社会关系的存在,这种关系首先是一种血缘关系,在血缘关系的基础上衍生出同乡、同学、朋友等复杂的社会关系。在农村无论有没有血缘关系,称呼对方时都会用一个以家庭为主的亲缘称呼。通过这种身份认同,加强彼此的联系。无论你同意与否,我们依然生活在一个泛家庭的社会形态之中。

    春节就是加强这种泛家庭关系的催化剂。中国人最大的节日是春节,春节最大的事情就是一家人坐在一起吃一顿饭,在一起生活一段时间。改革开放以来,城市、农村人口的流通加速。春节中,春运成了最大的关注点。大量农村年轻人去外地工作,春节前必须返回家乡和亲人团聚。这造成了每年堪称奇观的人口大迁徙。现代化的加速,也加强了人们对亲情的重视。春节,从腊月二十到正月十五,将近一个月的生活是中国人的精神假期。

    每到年末,春运、春节、家庭都是关键词。在春节中,传统的家庭生活方式尽可能得到保留。腊月、正月,每天都有一些规定的事情去做。杀年猪、拜祭祖先、团年饭、守岁、游庙会都是大事情,这些事情不是一个人而是一群人或一家人去完成。在操办这些事情时,亲人之间有了一种归宿感,有了一种超越日常生活的东西。很多人说中国人没有神灵崇拜,中国人有祖先崇拜、有自然崇拜。

    家庭里的生活固然重要,但是庙会等公共性生活也很重要。如果说腊月是以家庭个人生活为根基的,那么正月就是以社群的公共生活为根基的。腊月、正月是两种生活方式,是中国人的内与外、私与公。

    刘宗迪教授说:“庙会是自然崇拜,族庙是祖先崇拜,这两者构成中国传统社会和精神世界的两翼。封闭的家族社会没有生命力,需要有异族的女性进来才能血脉传承,所以以女神崇拜为中心、女性参与为主的庙会,才是家族血脉生生不息的源泉,异族的女子往往是在庙会上认识的。”

    应该说,家的哲学需要实质融入女性的视角,家庭的繁衍离不开女性,对女性的承认和尊重,是家族繁衍下去的核心。“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接受现代社会而非传统家族对女性的认知,以一种新的方式理解男女关系,是一个民族生生不息的关键。

0
© 2021 中国妇女报
ICP备:京ICP备05037313号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