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名片
张丁,中国人民大学家书博物馆研究馆员、副馆长,家书文化研究中心主任,中国家庭文化研究会常务理事。著有《纸短情长——中国家书的文化价值与抢救策略》,主编《家书抵万金》《红色家书》《抗战家书》《廉政家书》等家书类图书十余种,发表家书方面研究文章百余篇。
千百年来,春节一直是中华民族最为重要的传统节日,它意味着除旧布新、家庭团圆,也是信息交流最为频繁、亲情表达最为充分的一个节期。然而,由于山海相隔或工作羁留等原因,并非每个家庭春节都能团圆,只能依靠“见字如面”的家书传递亲情。人们把想家思亲的情绪倾注在一页页信纸上,寄给远方的亲人。一纸家书带来万千牵挂,绵绵情思浸透字里行间,多少可补人身缺位的遗憾。每逢春节,阖家团圆、家书寄情,成为中华民族每个家庭绵延不绝的家风。
家书是亲友之间传递音信和情感的工具,承载着丰富的人文信息,凝结着爱国、敬业、诚信、友爱等核心价值理念,蕴含着敬老慈幼、兄弟友爱、夫妻恩爱等中华传统美德,是进行家庭教育、传承优良家风的载体。春节家书除了具有一般家书的特征外,还增添了更为丰富的文化内涵,诸如对过去一年的总结、对新的一年的期许,有归心似箭的吸引、有无法回家的遗憾,有长辈对晚辈的谆谆教导、有晚辈对长辈的殷殷感恩,家人之爱、友人之谊,尽在其中。爱是相互的,家书飞到家中,从家寄出。岁月流转,在一来一回的家书中,写满中国人家国情怀的家风之河绵延流淌,奔腾不息。
就每个家庭来说,春节团圆的喜悦大致是相同的,分离的痛楚则各不相同。在中国人民大学家书博物馆所收藏的家书中,留下了一百多年来不同时期关于春节的记忆。这些记忆与当时的社会历史环境息息相关,是当时社会状况的一个缩影。不管是达官贵人,还是平民百姓,不管生活如意,还是遭遇坎坷,每个人都无法缺席这个令人牵挂的节日,或千里迢迢回家团聚,或郑重其事地书写家信,家书中充满了喜悦、遗憾、失落、祝福、期盼等复杂的情感。
对于居住在京津一带的人们来说,1949年的春节是在平津战役的炮声中迎来的。1949年1月15日,在东北野战军猛烈进攻下,经过29个小时激战,13万国民党守军溃败,天津解放。24日,参与天津接管工作的东北野战军第四军分区政治部宣传队战士罗士杰,在繁忙的工作之余,给远在哈尔滨的父亲和弟弟妹妹写了一封家书:“父亲,旧历年关就要接近了,家里的人们都很好吧……”“一群弟弟妹妹们:今年的旧历年我不能和你们在一块儿玩啦,关里的各大名胜都市都游赏了,真好,又特别有意思,等胜利后回到东北,我一定介绍给你们一些好东西,还一定要给你们捎回去一些纪念品,好好等待着吧。这个日子绝不会太远!今年的过年我想一定很有意思,你们可以尽量地欢乐……”这个春节,罗士杰虽然远离家乡,没能和亲人一起过节,但他有幸参加了解放天津的战役,负责接收战利品,精神愉快,溢于言表。重要的是,他通过家书把胜利的喜悦传递给了全家人。
在热火朝天的“大跃进”年代,水利工作者龚贵焘新婚第一年,却因工作繁忙奋战在工地上,不能回到父母身边共度新春佳节。老人没有因此责怪子女,在大年初一书写了一封贺年家信,遥寄儿媳:“凤珍贤媳如见:昨日是农历大除夕,我夫妇在家过年祭祖时,接阅贤媳二月五日来信,同时又接阿儿在汾河水库二月三日来信,真是双喜临门,极为快慰。今日初一,儿夫妇因工作关系暂时不能来沪团聚,虽稍寂寞,尚幸众亲友来此畅叙,甚为热闹,聊解思儿之心……” 龚子坚老人的这封家书写于1959年春节(2月8日),为了表示节日气氛,他特意选了一张红色信纸,既表同庆新春之意,又嘱晚辈努力工作。2月3日山西寄上海,2月5日北京寄上海,2月8日上海寄北京,三个地方鸿雁交织,一家四口在家书中度过了这个特殊的春节。
春节给人带来的不仅是喜悦,还有苦涩的记忆。1961年春节对湖南茶陵的小学教师谭珊英来说,不仅物资匮乏,还要承受家庭分离之苦。在度过一个清苦的春节之后,她给儿子谭安利写了一封信:“利儿:本来以为你和哥哥都会回来过年,心中感到好不快慰。谁知结果你俩都不回来,只我和陵儿再加上孝苟三人同度春节,这又多使我失望……”
社会环境不同,家庭条件和个人际遇不同,每个人的过节经历也各不相同,因此,在家书中留下的多彩的过年记忆,也是人类社会丰富性的生动体现。总的来说,春节是温暖的、祥和的。家书留存历史、传承家风,从这些家书中我们看到了人们对亲情的珍视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而这正是人类社会不断走向富裕、文明、和谐的动力。
随着网络无处不在,每逢元旦、春节这样的传统佳节,人们互发信息,祝福、拜年,成为一种潮流。三言两语、一张图片、一组符号或一个短视频,代替了见面拜年和温暖的家书。不知不觉中,家书悄然退出了大家的日常生活。然而,网络祝福看似联系极为方便,其实缺少了推心置腹地交流和“见字如面”的情感满足。
在春节这个团圆的日子,让我们重拾家书文化,增进亲人之间的情感联系,缩短心与心的距离,实现心理上、情感上的团圆。比如,家人们聚在一起,不妨翻翻以前的旧信,找出几封读一读,重温那扑面而来的亲情;年长的朋友可以给孩子们讲讲当年写信、收信的故事,让生活在手机时代的年轻人感受传统家书文化的魅力;那些因故无法回家的朋友,请暂时放下手机,拿出纸笔,给亲人写封信吧!把您的所见、所闻、所感倾注笔端,利用家书这一传统文化形式给亲人送去您最深情的告白与祝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