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提示
《兴于微言》是词学大师叶嘉莹作品,书中透过一首首经典词作,尽数展现出传统读书人的隐忍持守、家国抱负。从两宋之苏东坡、辛稼轩,至清之张惠言、陈曾寿,再到民国之吕碧城、沈祖棻,叶嘉莹打破婉约豪放、男女性别之间的界限,带领读者赏读倚声一脉从鼎盛到中兴乃至近世的个中佳作,诠释了“兴于微言,以相感动”的词之特质以及潜藏其中的士人修养。
■ 杨菊华
16岁时写出“植本出蓬瀛,淤泥不染清。如来原是幻,何以渡苍生。”这一如此之清丽的《咏莲》诗时,叶嘉莹老师可曾想到,她青年时离乱死别、中年时流离丧子、老来后荣归故里的沧桑人生呢?
“兴于微言,以相感动”
读《兴于微言》,我从“代后记”读起,感受叶嘉莹老师的生平履历与心路历程,分享她“心中的诗词家国”与理想倾诉。叶嘉莹老师生于北平,是叶赫那拉氏后裔。出生时,清帝已逊位10余年,新文化运动亦去数年,但这位在闺房内长大的女性,3岁左右开始背诗。那时的她,是“浑然的、盲目的,什么也不了解,什么也不能体会”。
尔后,故都梦残、中岁心忧,黍离之悲、身世若萍;幸改革开放,重归故里,设坛讲学,授中华诗词文化。种种遭遇与变故,于人生是大不幸,于诗家却又是幸运的。当诗人敏感之心触接外界时,在内心便酿就一种兴发感动的情感。于是,诗与词走进了她的心里,她也走进了诗词之中,情动于衷,感兴而发,终形于言。“我现在不是在写作诗词,我是等那诗句自己跑出来,然后我才写成诗。”
叶嘉莹老师说诗讲词、写诗作词,不止于抒发个人情感,而是于微言中见大义,品读那些含而不露、隐而不发,言尽而意不尽、意尽而情不尽的幽微彼岸。她也将中国古代文论中零散的“兴发”观点系统化,通过对普泛性命题的反思,升华为具有普适性的理论,探讨诗的格调、词的境界,从小词中发掘大雅,从微言中体悟大义,从万殊中观照一本。根是一个,但生发出的每一片叶子、每一朵花瓣都是独特的。
小词,本是歌舞宴乐时的游戏之笔与助兴之作,却因士大夫创作时在有意无意间代入了家国之思,成为映射士人修养的镜鉴,展现出不断丰富、幽微深曲的精神内涵和美感特质。从两宋之苏东坡、辛稼轩,至清之张惠言、陈曾寿,再到民国之吕碧城、沈祖棻,叶嘉莹老师打破婉约豪放、男女性别之间的界限,带领读者赏读倚声一脉从鼎盛到中兴乃至近世的个中佳作。在书中透过一首首经典词作,尽数展现出传统读书人于小词中折射出的隐忍持守、家国抱负,诠释了“兴于微言,以相感动”的词之特质以及潜藏其中的士人修养。
《兴于微言》始于苏辛两家。苏辛作为豪放词的代表,广为世人熟悉,其作品也广为后世所传唱。“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只是在写景吗?“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仅是怀人吗?叶嘉莹老师通过细细品读、句句剖析,带领读者透过状物抒情、惜春怜人的婉转曲折,领悟其中之微言深意和政治托喻,代入了自己的情感。天涯明月,古今共此一轮。
双重性别与双重语境
在我看来,《兴于微言》最独到之处不仅在于张惠言的“兴于微言,以相感动”,更在于书中关于诗词性别之论。小词之妙,还在于“双重性别与双重语境”。叶嘉莹老师认为,作品内容之情思意境,盖多由作者之生活背景而来。不同性别有不同的生活背景,由此造成两性诗词在内容与风格上的差异。诗言志、词抒情。在古代,女子被剥夺了“言志”的资格。“女子能够想到我是要修身齐家,以后我是要治国平天下的吗?哪一个女子能有这样的理想?哪一个女子敢有这样的理想?……所以,在言志的诗篇里边,女子一直处于不利的地位,你没有资格跟那些言志的男子争一日之短长。”女子不是不能,而是不“被能”;李清照的《夏日绝句》《打马图赋》等说明,“女子受了男性的教育,就可以用这种男性的笔墨写出男性化的作品来,可以写出激昂慷慨的家国的悲慨来”。
因此,吕碧城五首词中所折射的独立之志,既是她弃家奔读、闯出一番作为的勇气,也是民国时期社会变迁中女性现代教育的折射;沈祖棻不让须眉的“诗人之词”,意境深远,不仅是女性词人的集大成者,更是达到“学人之词”“史家之词”之境界。不过,女性词人所展示的双性特质,与男性词人所表现的双性特质,还是不同的。男性词人之双重性别的美感特质,是他们用女性口吻来创作,感士不遇,隐情于中,且站在女性角度来写女子对他的相思、对他的怀念。而女性词人纯用男性口吻写男性情思者,极为少见;她们被束闺阁,难有志可言,只能托情于词;而她们的词则多是抒写自己的不平、悲哀与痛苦。女词人是用自己的生命血泪写出作品的。
可见,《兴于微言》是从一种微妙的女性情感体验出发的,突破了仅从男性视角谈诗说词的困囿。在西方生活数十载,叶嘉莹老师无疑深受西方女性主义的影响,且亲历性别之不公,但她不是那种站队式的反叛和对立,而是理性、温和、委婉地对现实世界的不公进行抗辩与规劝,以知识女性的微言,传递女性独特的精神力量。
怀一颗诗词之心、贯中西之学,以词人之意、士人之志,叶嘉莹老师在晚年重建文论、讲授诗词文化。台湾诗人氩弦把叶嘉莹称作“穿裙子的士”。“渐看飞鸟归巢尽,谁与安排去佳心。”“书生报国成何计,难忘诗骚李杜魂。”向读者展示了这位“士人”的宏阔情怀和现代知识女性的责任担当以及对家国命运的终极关怀。
谨以此浅陋之感向期颐之年的叶嘉莹老师致意!
(作者为中央民族大学人口与民族发展研究中心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