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版:文化周刊 PDF版下载

栏目:对话

版面: 文化周刊

“如果这个节目能做到100期,很多观众也能和我一起,在不同的故事里看到自己,解开一些困惑,越活越自在,那对我来说是一件特别有成就感的事情。”

李静:在倾听中完成一次自我修行


    ■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范语晨

    “你敢不敢做真诚的自我解剖?承认自己不够好,承认自己的欲望与困扰。”

    谈到新节目《听你这么说》中嘉宾的故事时,李静总是在“不留情”地叩问自己。从20世纪90年代勇敢“裸辞”,到策划主持《超级访问》《非常静距离》《美丽俏佳人》等访问节目,再到创办“乐蜂网”,李静是观众眼中极富亲和力的主持人,也如她自己所说,是一位不断挑战自己的“持续创业者”。而今,50岁的她重新拾起让自己最有意义感的事情,带着全新的访谈节目与观众见面。

    近日,中国妇女报文化周刊对话李静,听她讲述节目背后的所感所得。于李静而言,《听你这么说》与其说是访问,不如说是倾听。比起热闹的明星效应,她更希望在林中、在山间,走近更丰富有趣的人生样本,与观众共同完成一次解惑的“修行”。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在观众眼中您是一位资深的主持人和访问者。从《超级访问》《非常静距离》一直到《听你这么说》,在您20多年没有间断的访谈经历里,您对于谈话节目的理解有哪些变化?

    李静:在我看来,谈话节目的实质并没有变化。从形式上看谈话节目依然是由提问和回答构成,内容都是聚焦热点事件、话题或人物。发生变化的实际上是做谈话节目的外部环境——随着新媒体的迅速发展,很多声音觉得,大家更爱看短视频,没有耐心再去看一个40分钟的深度谈话了。

    环境在变化,但我对谈话节目的兴趣和信心始终没有变。从我在全球范围的观察来看,谈话节目依然是一个主流的内容生产形态。在这个媒介更迭迅速的时代,新的内容形态会不断出现、获得受众,但并不意味着会取代掉已有的形态。当然,在当下做谈话节目需要持久的耐心,例如《十三邀》这样优质的人文访谈节目,它的影响力也经历了六七年的培育和积累。对我来说,从《超级访问》到今天,做谈话节目依然是一件有意义感、有快感的事情,我有信心把《听你这么说》这档节目带到观众面前,把它慢慢“养大”,也有信心告诉大家,健康的内容市场一定会有多元的受众,有质量的内容和它的观众总会相遇。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听你这么说》与您以往访谈节目最大的不同,是以“倾听”为核心,您给自己的角色定位也从访问者变换到倾听者。是怎样的初衷让您想到做这档节目?

    李静:我大概在一年半之前产生了做这档节目的念头。当时我陷入了拒绝上网接受信息的状态,我觉得一打开手机,扑面而来的海量内容就会把我吞没,让我有一种“积食”的感觉。这让我特别沮丧,因为作为一个媒体人、一个内容制作者,我应该不断关注世界上发生的事情。于是我给自己放了个假,去冰岛、格陵兰岛旅行。

    旅行中,我一直在思考自己到底想做什么?还做过去的娱乐节目、把更有名的艺人请来聊天吗?我不太想这样做了,现在的流量艺人很多都已经是我女儿的年龄,我们坐在一起聊天,可能彼此都有代沟和防备。当我在格陵兰岛看着一块块蓝色的冰盖漂过、身边的石头历经了上亿年沧桑的时候,我感到特别震撼,也开始思考,在浩瀚无涯的时空中,我们要如何度过这短暂的几十年生命?如何面对生死,面对我们的痛苦与欲望?当心中涌出这些对生命和存在的困惑时,我想,解决困惑的可能不是书本,而是在每个个体的体验中。或许我们找不到正确答案,但倾听他们的声音,至少能够开启我思索的大门。

    内心有了呼唤,我的耳朵便“打开”了,《听你这么说》也就随之而来。其实做了这么多年访问,我很清楚观众的看点和节奏,知道如何让嘉宾心潮澎湃,说出观众感兴趣的东西。但在这个节目中,我聆听的愿望远胜于交流的欲望,我更想做一个“绿叶”,淡化自己作为主持人的存在感,也让节目的节奏慢下来。我希望这个节目吸引人的不再是明星效应,也不再是恰到好处的刺激和爽点,而是让观众静下来去倾听,去感受节目本身、感受那些生命故事的魅力。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从室内录影到移动探访,新节目更灵活、更即兴的访谈方式,对您来说是否是一次走出舒适区的、富有挑战的尝试?

    李静:的确,这是我走出舒适区一个特别重要的体验。可能大家会觉得我作为一个主持人,对这些东西是驾轻就熟的,其实不然。因为过去20年来,我的主持都是在一个固定场景中,坐在我熟悉的椅子上,用最熟悉的角度去面对嘉宾和镜头。但这个节目不一样,我需要边走边说,周遭的环境、嘉宾的状态都有很多不确定因素。比如遇到极端天气,采访安排就不得不调整;嘉宾状态不确定,原定的问题设计就可能需要推翻重来;由于灵活性和随机性强,有时候拍摄两小时的素材,能剪辑到节目中的可能只有五六分钟……这对我的体力、应变能力都是极大的考验。我经常陷入焦虑,在拍摄前两期时甚至有打退堂鼓的念头。

    但是,多年的职业经历让我一直相信“量变会产生质变”,我开始调整心态,采访时索性放下既定的问题和预期,一切遵循彼此交流的直觉。拍到第七期的时候,我没那么焦虑了。而适当的紧张感和挑战性,反而会让人充分调动大脑,产生更多的兴奋感。这也是我始终喜欢走出舒适区、尝试不同事情的原因。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您此前访问节目的对象主要是娱乐明星,而《听你这么说》对话的则是来自各行各业的嘉宾。您在选择对话嘉宾的时候会考虑哪些因素?

    李静:这是节目策划中的一个难题。因为我此前非常擅长做垂类,比如《超级访问》和《非常静距离》是访问明星,《美丽俏佳人》是访问和美有关的各行各业的人,《情感方程式》则聚焦两性关系。所以在策划《听你这么说》的时候,我们对于访问对象一直没有明晰的答案。后来我在和同事的一次聊天中豁然开朗,决定在嘉宾的选择上允许自己“任性”一次,不去限定具体的领域行业,只去找自己最感兴趣的人。

    具体而言,我感兴趣的嘉宾可能具有这些特点。首先是有意思的、不同寻常的人——他可能是一个无名之辈,但是他过着一种大多数人都不敢过的生活,比如艺术家朱哲琴。其次,因为我自己是个创业者,所以我对创业者很感兴趣,特别是那些还在创业路上的人,比如做财经访谈的程前、转换职业赛道做投资人的任泉。另外,我对自己不熟悉的行业也很好奇,比如书店老板就是我很想了解的。在对话的过程中,我渐渐发现,吸引我的可能是某个嘉宾,也可能是这个嘉宾做的一件事,或是他身上的某种精神。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近年来,女性话题一直是媒介热点。您在节目中对话的女性嘉宾都是不断挑战自我的勇者,您认为她们的故事给女性成长带来了哪些启迪?

    李静:我在2008年做了一档节目叫《美丽俏佳人》。可能很多人都认为那个节目是很外在的,但其实我曾经请来很多心理专家来探讨女性话题。其中心理学家金韵蓉老师有一句对女性说的话——“先斟满自己的杯子”, 让我受益良多,或许可以回答一些女性成长的困扰。其实每个女性从小就在小说、电视剧里看到自己的几重角色:女人、妻子、母亲。这些角色都要求我们承担很多任务,并且往往很难平衡,不断挤压着自我的空间。

    我们可以看到《听你这么说》中这些勇敢的女性嘉宾,都经历了一个看清自我和实现自我的过程。所以我很认同“先斟满自己的杯子”的态度,要先爱自己,才有能力去爱别人。我希望流行的叙事不要再去赞美女性的自我牺牲,也希望每一个女性都经常提醒自己,不要让自己困于他人的评价和要求中,用自我舍弃去满足这些要求,多问问自己想要什么。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您说过,做这档节目其实是一场人生“解惑”的旅程。与嘉宾对话过程中,您感知到了哪些大家彼此共同面临的困惑,又找到了哪些解决方案?  

    李静:其实每一位嘉宾的经历、选择或困惑,都让我反观、审思自身的困惑。朱哲琴选择不去走穴演出,旅居四方寻找濒危的音乐素材,她能够为此接受不那么富有的物质生活。她在节目里问,“你们敢活出自己的样子吗?”我欣赏她的“敢”,同时也诚实地看到、接受自己内心的不敢。叶檀那句“除了生死,都是擦伤”让我一振,她带给我的启发要更坚强,不要陷入自怨自怜,要把自己的伤口舔一舔继续上路。而运动员赵丽娜面对的困惑是退役这个人生分水岭,她让我思考自己未来退休、告别某种社会角色的时候,能否真正安放内心,享受属于自己的金色时光?程前的困惑和压力触动我去回想,是否也曾用自己的期望去“绑架”孩子?刘震云老师为了保持创作状态而多年没换掉的简陋床铺,则让我追问自己,这些年忙于公司运营,是否挤压了自己本该用于创作内容的时间和初心?

    所以这个节目就像是我在50岁的一次修行,每一位嘉宾都带给我思考,我也做着最真诚的自我解剖,在他们身上看到自己。如果这个节目能做到100期,很多观众也能和我一起,在不同的故事里看到自己,解开一些困惑,越活越自在,那对我来说是一件特别有成就感的事情。

0
© 2021 中国妇女报
ICP备:京ICP备05037313号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