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版:发展周刊 乡村振兴 PDF版下载

栏目:政策解读

版面: 发展周刊 乡村振兴

用好“千万工程”总引擎 描绘乡村振兴新画卷

——专家解读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


    ▲ 2024年1月5日,在广西柳州市融安县浮石镇六寮村议事协商主题广场,镇、村干部和村民在议事。

    新华社记者 黄孝邦/摄

    ▲ 2024年1月16日,在湖南省怀化市沅陵县借母溪乡借母溪村,游客在品尝手工豆花。   

    新华社记者 张铖/摄

    ■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田梦迪

    2月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学习运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经验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意见》。这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指导“三农”工作的第十二个中央一号文件。文件首次把“千万工程”作为典型案例写入标题,作出“两确保三提升一加强”的工作部署。“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把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作为新时代新征程‘三农’工作的总抓手”等重要提法部署,释放出我国将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以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更好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积极信号。

    一条主线提供“方法论”

    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中,“千万工程”成为最大的重点和亮点。“千万工程”即“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实践源头,也是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科学方法。文件提出,“千万工程”从农村环境整治入手,由点及面、迭代升级,20年持续努力造就了万千美丽乡村,造福了万千农民群众,创造了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成功经验和实践范例。要学习运用“千万工程”蕴含的发展理念、工作方法和推进机制,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研究员姜文来表示,“千万工程”经过20多年的努力和实践,取得了明显成效,证明是一条符合浙江实际的全面振兴乡村之路,对中国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具有借鉴和推广意义。“在新的阶段,中国想让乡村振兴更见效、出实效,让农民‘可感可及’,就必须坚持问题导向,而‘千万工程’的核心理念就是坚持问题导向,是全面推动中国乡村振兴的新引擎。”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经济研究部部长叶兴庆表示,今年中央一号文件主题主线就是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有力有效推动乡村全面振兴。“按照党的二十大的部署,2035年农业要基本实现现代化、农村要基本具备现代生活条件,实现这一目标时间紧迫,这就要求我们在乡村振兴的薄弱环节取得农民可感可及的成效,而‘三农’工作重心转移后,也需要一个好的方法论作为引领。在这样的背景下,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其实就是要求各地学习其中蕴含的发展理念、工作方法和推进机制,学习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方法论。”叶兴庆表示。

    典型案例造福万千农民群众

    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把“千万工程”作为典型案例写入标题。专家指出,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为引领,这肯定了“千万工程”在乡村全面振兴中的普遍意义。

    广东省“百千万工程”智库专家顾益康认为,“千万工程”开启了一场由农村人居环境变革催化带动生态变革、产业变革、社会变革的重大转型,掀起了由政府投资带动社会投资和农民投资建设美丽乡村的大潮,从之江大地到中华大地发生了乡村功能重塑、城乡关系重构、发展方式绿色蝶变,实现了乡村衰落到乡村振兴的伟大转折,开创出一条“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圆梦之路。

    “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发轫于20多年前,造就了万千美丽乡村,造福了万千农民群众。站在“千万工程”实施20年的关键节点,去年底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和今年中央一号文件都提到要以“千万工程”的经验为引领,推动乡村全面振兴。顾益康指出,这释放的信号是——深化认识“千万工程”的伟大意义,全面总结“千万工程”的成功经验,深刻阐释“千万工程”引领乡村振兴的重要启示,运用“千万工程”经验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努力使新时代的“千万工程”成为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的总引擎。

    推动乡村全面振兴,关键是让农业更强、农村更美、农民更富,这也是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的根本目的。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李国祥认为,以“千万工程”为引领推进乡村振兴,就是聚焦农民的“急难愁盼”,就是让农民做乡村振兴工作的评判员。

    “我们讲‘人民立场’,落到‘三农’实际工作中就是‘农民需要’。”农业农村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副主任杨春华说,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要在“三农”工作中更加自觉站稳人民立场,始终坚持乡村振兴为农民而兴,乡村建设为农民而建,站在农民立场想问题、办事情,切实保障农民的物质利益、尊重农民的民主权利,让广大农民群众过上更好的日子。

    领会理念方法 因地制宜发展

    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关键是学深悟透“千万工程”经验蕴含的理念方法,各地可以学习借鉴,但不能生搬硬套、搞“一刀切”,甚至搞形象工程。关键还是要因地制宜,找到适合自身发展振兴的路子,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中央财办分管日常工作的副主任、中央农办主任韩文秀表示,学习“千万工程”经验,重在学习运用蕴含其中的理念方法。比如,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稳扎稳打、久久为功;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从农民群众期盼中找准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系统观念,统筹推进城乡发展和建设;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施策,培育壮大乡村富民产业;坚持党建引领、大抓基层,不断加强和改进乡村治理,等等。

    我国各地农村情况千差万别,自然条件、风土人情、发展水平、工作基础各不相同。因地制宜、分类施策,循序渐进、久久为功,才能事半功倍。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还要避免“有其形而无其神”。

    叶兴庆指出,各地在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过程中,要特别注意选好切入点,找准当地“三农”工作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不是所有地方都要以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作为突破口,比如某些地方现在面临最突出的问题是发展乡村产业、解决农民增收,那就要从这些老百姓最关心的事情入手,取得实质性进展和阶段性成果。”

    “需要注意的是,各地学习‘千万工程’的经验,其灵魂和精髓在于领会其中的理念方法,而不是具体做法。”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副院长钟真强调,南北方乡村的发展速度、理念等方面仍存在较大差异,因此要坚持因地制宜和一张蓝图绘到底相结合,稳扎稳打、久久为功。要从“看得见”的乡村建设角度入手,如村庄的环境整治、水电路气暖的基础设施建设等,要打好农村现代化的基础,再从“看不见”的乡村治理角度凝聚共识、寻求突破,实现向乡村社会和谐、文化繁荣、共享共富和城乡深度融合互动的层面迈进。

0
© 2021 中国妇女报
ICP备:京ICP备05037313号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