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版:要闻综合 PDF版下载

版面: 要闻综合

送戏到基层的脚步不停、回响不断……

一声“秦腔”,余韵无穷


    □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肖睿

    “王辉,再把人数核对一下,看看还有没有人没到。”“璐璐,你们今天演《五女拜寿》剧目的五个小丫鬟,要注意大家的妆容一致,相互配合好。”“大家在去的路上都休息一会儿,演出时要展现咱最好的面貌!”腊月二十七早上6点25分,即将开往陕西省宝鸡市凤翔区的演出大巴上,西安易俗社的演员队队长屈鹏,一边叮嘱着当天演出的每个细节,一边给大家打气。

    在西北地区,爱听秦腔的人都知道西安易俗社,它成立于1912年8月,与莫斯科大剧院、英国皇家剧院并称为世界艺坛三大古老剧社。走过122年风雨的易俗社,已经不仅仅是一个秦腔剧团,更是古都西安一张别致、古老的名片。

    奔赴,只为热爱

    有人说,一声秦腔,唱出的是壮阔正声,留下的是余韵无穷。

    据统计,2023年易俗社共完成演出602余场。屈鹏告诉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过去一年,我们组建了多支‘小分队’,有时一天甚至要九‘开箱’。”

    这个农历春节,易俗社送戏到基层的演出也早早地从腊月就拉开了帷幕,除大年三十休息一天外,将从正月初一唱到十五,共演出120场。演员们将奔赴延安富县、渭南蒲白、宝鸡岐山、甘肃环县等多地,将秦腔演出送到基层群众身边。

    易俗社的很多老演员已经记不清这是第几年送戏下基层了,对于这样不能与家人团聚、始终奔忙在路上和舞台上的春节,易俗社的演员们已经习以为常。“这么多年来都忙习惯了,有时候也会觉得不能陪伴家人有点遗憾,但是没办法,戏曲演员就是这样一个特殊的职业。”

    不久前刚刚被返聘回社里的演员秦小燕告诉记者,“一辈子和戏曲为伴,只要能站在舞台上演出,就是最幸福的事儿。”

    去基层演出,很多时候都是在农村,村里的演出条件与城里没法儿比,不仅舞台简陋,甚至连基本的演出需求都很难满足。例如演员们包头时要用的发片,需要用热水泡过才能用,但冰天雪地的户外戏台,根本找不到接热水的地方,演员们就把发片和雪一起装在盆里,放在火上烤热。

    很多时候,后台没有任何取暖设施,演员的衣服从衣箱里拿出来都是冰凉冰凉的,脚下的靴子穿上更是像光脚踩在冰上一样。冰凉的戏服穿在身上,不仅起不到任何保暖作用,还要靠体温来加热。

    而演旦角的女演员们,在零下的温度中更是只能穿一身轻纱薄衣,还没上台就已经冻得瑟瑟发抖,但是一到台上,演员就会立刻一丝不苟地投入角色。

    行程紧张,条件艰苦,但易俗社的演员们依然不知疲倦地奔赴在一程程路途上,只因群众们对秦腔的热情和喜爱。

    也正因如此,即使要顶风冒雪、披星戴月,翻山越岭前往大山深处,辗转奔赴边远乡村……只要有戏迷的地方,易俗社都会去,把传统文化送到群众身边,让壮阔的秦声在乡村田野燎原。

    回响,秦声悠扬

    台上的演员使出浑身解数,用精彩表演赢得观众一浪接着一浪的掌声和叫好;而在家门口就能看上大戏的群众,则积累起对传统戏曲的热爱,培养了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自信。这是送戏演员与村民们的双向奔赴。

    家住西安的刘女士是易俗社的老戏迷,没事她就会约上三两好友去易俗社剧场看戏,“他们的经典曲目我看过很多遍,看了几十年,演员都换了好几批,现在看到越来越多的年轻演员涌现出来,去传承戏曲,我打心眼儿里高兴!”

    今年不到23岁的何雨馨就是易俗社的年轻演员之一。虽然入行已有8年,何雨馨却说自己仍是个“新人”,“戏曲演员的成长周期比较久,可能需要20年的磨炼,才会稍微成熟。十几岁时对戏情、戏理的理解,等到自己二三十岁的时候都会不一样。”

    今年的春节,何雨馨也要在演出的路上度过,“好几年没回家过年了,今年又格外忙。但是作为新时代的文艺工作者,能有机会为观众送去我们的文化精神,传承好、传播好我们的传统艺术,是一件非常荣幸的事。”

    同样是“00后”的演员刘治,最开心的事就是看到台下有年轻观众,“我们平时演出,经常看到有很多大学生来看戏,我很兴奋。我觉得年轻人的喜爱可能会让戏曲的传播面更广,希望更多年轻人走进我们百年剧社来看百年经典。”

    刘治的心愿正在慢慢达成,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走进剧场,感受秦腔的韵味。“以前没觉得秦腔这么好听,后来偶然听过一次以后就喜欢上了,不管是演员入木三分的表演,还是精美的戏服,都让我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这可能就是所谓的‘血脉觉醒’吧!”年轻观众池加蜜笑着说。

    对于同事们的付出和观众们的热情,易俗社历史上首位“女掌门”惠敏莉既感动又感慨:“艺术只有根植于百姓心中,才有深邃的生命力,这是我挚爱的场景。就像西安老百姓说的,只要钟楼的钟声在响,易俗社的秦声不断,西安的心脏就在跳动。”

    从双向奔赴到念念不忘。易俗社送戏到基层的脚步不停、回响不断,真正将文化送到了基层,也将文化种在了基层。不管是在华丽的剧院,还是简陋的乡村舞台,只要那梆子一敲、板胡一响,好戏,又要开场了!

0
© 2021 中国妇女报
ICP备:京ICP备05037313号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