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版:家庭周刊 家庭建设 PDF版下载

栏目:家视界

版面: 家庭周刊 家庭建设

此心安处是吾乡

让“老漂族”在异乡安享晚年


    春节过后,人们陆续回到城市上班上学,在这一年一度的离乡大迁移中,有一批年迈者的身影,他们背井离乡是为了追随孩子的脚步,帮忙照顾起居或孙辈儿。被称作“老漂族”的他们,在大城市生活的如何

    ■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见习记者 景韵润

    近年来,“漂”已不再是年轻人的标签,随着我国城镇化快速推进、人口流动加速,越来越多的老人为支持儿女事业、照顾第三代而背井离乡,他们,被学术界称为“老漂族”。

    老人们在异乡过得好吗?需要什么支持?如何才能帮助他们实现社会融入,提升在异乡的幸福感、归属感?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对此进行了采访。

    随迁带娃的“老漂族”

    “我是一名‘北漂’的东北姥姥,四年前外孙出生了,我也扛起了照顾孩子的大旗,从东北‘漂’到北京,儿女们走得远了,我们唯有目送,儿女们有需要了,我们倾其所有。”和女儿住在北京市石景山区广宁街道高井路社区的刘女士告诉记者,她今年60岁,从2019年到现在,一直在京照顾外孙。

    “刚开始照顾孩子忙得不可开交,女儿女婿一上班,带孩子、做家务全由我操持,孩子睡觉了,我就赶紧收拾屋子、买菜做饭。”刘女士说,前几年很忙,顾不得有什么想法,随着外孙一天天长大,不用背着、抱着自己就能玩了,她心里开始慢慢有点儿空虚了。

    “我开始想东北的家了,但是确实走不开,外孙上幼儿园,需要我接送;女儿女婿下班晚,做饭和其他家务也需要我帮忙。”刘女士感慨道,现在的老人真不容易,为了子女舍家撇业,离开自己的家乡到另一个城市来生活。

    “不论是‘北漂’还是去其他哪个城市‘漂’,只要两代人在一起生活,多多少少就会有矛盾,我和女儿也不例外。”刘女士告诉记者,有一次,她和女儿大吵了一架,自己在这屋哭,女儿在那屋哭,“我心想,这四年没有功劳,还有苦劳吧。谁能理解我的苦楚,大春节的,老伴儿在东北过年,我在北京过年,我都不知道哪里才是我的家!”

    “很多时候就是话赶话,我们都要慢慢学着理解对方。就我个人而言,到了一个新的城市,远离了自己的朋友圈,幸福感其实是下降了,但是,能看着外孙健康快乐地长大,含饴弄孙的时光也确实有很多快乐,很值得珍惜。” 刘女士建议,照顾孙辈的“老漂”们要和家人多沟通,把烦恼和感受说出来,也要主动融入新环境,与年纪相仿的邻居们一起买菜、锻炼、聊天,积极参加社区居委会的各种活动。

    “我平时带着孩子去公园转转,在那里,我发现不少带娃的老人是从外地来的,通过这个圈子我认识了不少新朋友,大家相处得都挺好。”刘女士告诉记者,自己所在的社区每周都举办各类活动,老人们踊跃参加,聚在一起写对联、做花灯、看文艺表演,“外孙上幼儿园后,我老伴儿也过来了,有空我俩就一起参加这些活动。社区对北京当地和外地居民一视同仁,这一点我挺欣慰的,特别感谢社区能举办这些活动,让我们的生活丰富了很多。”

    刘女士的老伴儿今年67岁,患有糖尿病,来北京前,他在老家买些胰岛素带来备用,用完了再在北京买。两年前,刘女士得了甲亢,刚得病时,隔一周就要去一次医院,花了不少钱,她坦言:“对我们这些老人来说,异地就医的医药费报销是个大问题,安心就医对老人来说太重要了。”

    融入他乡的新生活不容易

    刘女士这样的生活已成为不少大城市随迁老人的生活缩影。记者先后与多位老人攀谈,发现寂寞孤独、子女关系、健康问题、口音、饮食习惯等是“老漂族”常见的问题。

    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流动人口规模近3.8亿人,比2010年增加了1.5亿人。中国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副研究员史毅告诉记者:“近些年的人口流动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早期的人口流动以个人流动为主,例如,以就业为导向的农民工迁移流动。近十年来,夫妻共同流动、夫妻携带子女流动以及夫妻携带子女和老人等的家庭流动比例越来越高,尤其在大城市,这个比例一直在增加。”

    “以北京市为例,在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时,以照料孙子(女)或外孙子(女)为主要迁移流动原因的老年人数量接近50万人。其中,女性老年人大约有30万人。”史毅介绍,当时北京市流动老年人的总数是170万人左右,“所以说,有接近1/3的老年人来到北京的原因是帮忙照料孙子(女)或外孙子(女)。”

    “北京各个小区楼下带孩子的老年人中,许多都是从老家来的。”在中国劳动关系学院法学院副教授张丽云看来,对于大部分老年人来说,这可能是他们第一次长时间生活在异乡,老年人在发挥自身余热的同时,也遇到了诸多难题。

    “不少老年人独自来到异乡,与另一半身处两地,在异乡没有朋友,年轻父母白天上班,老年人不容易找到说话的人,这会让他们产生强烈的孤独感。由于南北方言差异大,有些老年人独自外出时还可能遇到沟通障碍,对于已经承担繁重育儿任务的老年人,这些都会大大增加他们的心理压力。”张丽云进一步说,这些老年人一旦心情不愉快,他们的身体也会发出警告,异地就医的不便,也成为老年人的一大担忧。

    由于户籍不在北京,很多老年“北漂”的医保、养老问题无法得到妥善解决;有的老年人怕给子女添麻烦,身体不舒服时选择不告诉子女,自己忍、扛过去……“了解和改善老年人在异乡的身体、心理和生活状态非常关键,这不仅是帮助老年人,也是帮助年轻父母和孩子。”在张丽云看来,这是互相联动的,相关部门应当全面考虑,积极构建有利于老年人融入的友好型社会。

    破解身心漂泊的困境

    如何构建有利于老年人融入新环境的制度和文化,增加他们异地生活的幸福指数已经引起了国家相关部门的关注和重视。

    “随着医保改革的开展和深入,老年人异地就医的保障水平比以前有了明显的提高。”史毅指出,目前我国医保异地结算已经有了较大的进展,住院跨省结算比以前更为方便,老年人更关注的门诊慢特病跨省结算范围也越来越大,“例如,京津冀地区的门诊费用都可以直接异地结算了。”

    国家医保局数据显示,目前所有统筹地区都开通了普通门诊费用跨省直接结算服务和高血压、糖尿病、恶性肿瘤门诊放化疗、尿毒症透析、器官移植术后抗排异治疗等5种门诊慢特病相关治疗费用的跨省直接结算服务。截至2023年三季度末,全国住院费用跨省联网定点医疗机构已达7.82万家,全国普通门诊费用跨省联网定点医疗机构数量为17.53万家,门诊慢特病相关治疗费用跨省联网定点医疗机构数量为5万家。

    在调研中,史毅了解到,大部分带孙辈的老年人身体都还相对健康:“他们最大的需求是慢病的管理和药品供应,更需要的是异地基层医疗服务。不过目前,在报销比例方面,跨省异地就医报销比例还未达到和户籍所在地同等的比例,所以,建议考虑提高老年人在异地基层医疗机构就医时的报销比例,按照当地居民的分级诊疗报销比例执行,这将为老年人提供不小的支持。”

    张丽云建议:“对于达到一定年龄的老年人,可以直接在系统里为他们登记备案,记录降压、降脂、降糖等慢病用药需求,在异地就医的时候,方便他们更好、更快享受医保报销。”

    同时,张丽云还特别提出,保障“老漂族”的幸福晚年,就要建设更加开放的社区和城市,为老年人提供优质养老服务。“建议街道、社区、居委会在活动中心举办活动,吸引、鼓励老年人参加。这样,老年人能在活动中结识小区的其他老人,构建起在异乡的朋友圈。和好朋友们在一起唱歌、跳舞,做一些自己感兴趣的事,老年人的心情愉悦程度会提升,孤独感会大大减少,对保持身体健康、提高生活质量都有好处。”

    史毅介绍,在北京,不少社区为老年人专门开展了智能手机使用培训课,帮助他们更好地融入社会。“为老人提供公共活动空间和健身设施,发放公园门票,减免公共交通乘车费用,这些也都有助于老年人更好地融入异乡。”

    谈及如何提高老年人的归属感,在史毅看来,在北京等超大城市,不只是“老漂族”,对于大部分流动人口,特别是没有取得当地户籍的流动人口来说,归属感的问题普遍存在。“我们发现,对流动人口而言,获取归属感的核心是关系的本地化,如果家人能在异乡获得归属感,那么老年人的归属感也能提高。这就需要更多的政策、财政支持,通过推动公共服务均等化来提高整体流动人口的社会参与和身份认同。”

    “除了为有需求的家庭提供幼儿托育服务,减轻家庭育儿压力外。在未来的政策完善过程中,还要充分尊重老年人的劳动价值,为他们提供育儿补贴,也就是照料者津贴,这既能为老年人提供一定的经济支持,还能让他们得到充分尊重,促进家庭和谐,一举多得。”史毅建议。

0
© 2021 中国妇女报
ICP备:京ICP备05037313号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