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版:妇女工作 PDF版下载

版面: 妇女工作

浙江平湖妇联多措并举激发女性创业创新活力

“她”力量奏响“巾帼共富工坊”新乐章


    □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姚改改

    □ 周孝燕

    “我们送完小孩后到这里来做手工,每天有四五十元的收入。”在浙江省嘉兴平湖市当湖街道梅兰苑社区吉祥“共富工坊”工作的罗阿姨开心地说。

    这只是平湖市“巾帼共富工坊”实现妇女增收就业的一个缩影。近年来,平湖市妇联紧紧围绕“共同富裕巾帼在行动”主题主线,全域推进“巾帼共富工坊”建设,通过抓牢抓好“女红巧手”“妈妈的味道”“巾帼新农人”等特色品牌,聚集巾帼力量,激发女性创业创新活力,奏响共富路上最强音。

    “女红巧手”绘出共富图

    “我们要先在木块上画好轮廓,注意鱼的肚子要画得圆润一点儿,之后开料会更加方便……”走进“女红巧手”陈青华家,淡淡的木头清香扑鼻而来,视线所及是满墙的木作工具和满屋的木制工艺品。操作台边,陈青华正向十来名妇女介绍鱼形文创小物件的制作手法。

    圆作是嘉兴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间流传下来的传统手工技艺之一,而陈青华正在进行的便是由圆作衍生而来的更为日常、便捷的手工。

    作为非遗项目圆作技艺的传承人,这些年来,陈青华不断创新研发,将传统和现代手法相融合,设计出系列时尚简洁的生活实用品和文创产品。她还创新发展思路,希望通过非遗产业助力妇女就业。陈青华工作室在2018年成立,面向困难家庭、赋闲在家的妇女开设圆作技能培训班,吸引想要再就业或是热爱手工艺品制作的妇女加入,并依托淘宝、朋友圈等网络平台,将手工文创产品推向市场。培训过后的妇女可以自主接单,利用空余时间完成制作任务,真正实现“家门口”灵活就业。

    “妈妈的味道”唱响共富曲

    作为一家立足平湖三十余载、颇受年轻人青睐的老牌小吃店,米鑫米糕团店在负责人陈燕的带领下,坚持以传统技艺、诚恳心意,还原本真的“妈妈的味道”。

    “创业不容易,能坚持下来更不容易。这么多年下来,看着老顾客不断回购,新顾客不断增多,我心中特别有成就感。”陈燕说。如今,很多年轻人都没有尝过平湖尺糕、靴糕这类传统美食的味道,甚至不知道它们的存在,陈燕希望米鑫米糕团店能让这份经典味道重新回到大众生活。

    多年来,陈燕在制作传统糕点的基础上创新推出各种新口味,吸引了来自上海、杭州等地的美食爱好者,成为平湖美食文化的代表之一。陈燕本人也凭借“用心、良心、初心”的经营理念,于2018年被评为平湖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尺糕代表性传承人。为实现非遗传承与经济效益“双提升”,陈燕积极帮助下岗妇女再就业,通过开展技能培训,让员工掌握糕点制作技艺,在传承发扬传统文化的同时,也解决了大龄下岗职工就业难问题,实现人均月收入5000元。

    “巾帼新农人”引领共富路

    实现高质量的共同富裕,领路人必不可少。2020年,“85后”姑娘王海莉本着对农业的热爱,来到曹桥扎根农业一线,在孔家堰村创办了企业,一心从事职业农技人才培养、优质农产品的标准化等工作。之后,王海莉积极联合孔家堰村集体和曹桥供销社,成立了“堰上人家”农产品集散平台,建立了巾帼共富工坊,创办“堰上人家”共富联合体,将直播间开到田间地头,不仅解决了农户销售薄弱的难题,还拓宽了辖区内及周边优质农产品的对接销售渠道,帮助农户卖货增收,实现共同富裕。

    如今,“堰上人家”农业产业越做越大,已与上海、杭州、嘉兴等8家大型商超和电子商务公司达成合作,带动周边200多位妇女增收,年销售额1500万元。一朵共富之花在乡间缓缓绽放。

    “2024年,我们将做好乡村振兴巾帼元素与工坊的叠加文章,探索特色‘工坊+’模式,开设‘共创营’,组建创富导师团队,做优‘共富课堂’,打造‘五心’巾帼共富工坊品牌,奏响家门口的共富曲。”平湖市妇联党组书记、主席何鸣宇说。

0
© 2021 中国妇女报
ICP备:京ICP备05037313号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