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版:科技女性 PDF版下载

版面: 科技女性

新年新目标,“成为”比成功更重要


    春节后返回工作岗位,开启了新一年的挑战,你的新年目标设定好了吗?据福布斯杂志的一项统计结果显示,几乎每个人都会在新年伊始许下愿望,但通常只有8%的人实现了这些目标。那么,还有必要在新的一年立下口号目标吗?中欧组织行为学助理教授郑雪从心理学的角度阐释了关于新年目标设定的几个要点,助你定好目标,全力开局。

    本期嘉宾:

    郑雪,毕业于新加坡国立大学商学院,获得组织行为学博士学位,研究领域为领导力、冲突管理、谈判与决策等,曾在荷兰鹿特丹管理学院的伊拉斯姆商业道德研究中心担任博士后研究员。现为中欧国际工商学院组织行为学助理教授。

    问:是否应该设立新年目标?

    郑雪:对于目标,我认为有比没有好。新年目标设定是一项浪漫又美好的仪式,因为目标是连接现在和未来的桥梁。心理学研究指出,目标包含三大部分:人们对于现实不满意的部分,对未来理想化的自我信念和期待、个体想要改变和实现的动力。它给我们一种意义和目的感,指引我们前进的方向,让我们感兴趣并投入其中,有利于提升我们在新一年的整体幸福感。

    目标设定会带来一种非常健康和积极的情绪——希望,即个体追求目标时拥有的精神动力和追求成功的路径规划的总和。希望是人们心理资本的重要构成部分。大量心理学研究表明,希望会给我们的心理、生理以及工作带来积极的影响。

    临床心理学研究发现,希望和心理健康密切相关,希望与抑郁和狂躁是负相关的。在生理上,希望甚至和高血压以及呼吸道疾病是负相关的。在一个有趣的实验中,心理学家发现当被试者具有较高的希望情绪时,他们把手放在冰冷的水中,更能忍受冰冷带来的疼痛感。在工作中,有些心理学研究团队通过回顾近40年的创业实证研究总结,希望和创业者的创新表现以及创业企业的成功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企业领导的希望与部门的绩效、员工满意度以及员工的留存率之间有正向的关系。

    我建议,大家还是要设立新年目标,尽情投入畅想未来的积极情绪中。但不要流于目标设定的形式主义,随波逐流,用他人的期望来定义自己的目标。有时候,我们很容易为了社会和家人的期望而去设定自己的人生目标,比如30岁一定要结婚,为了父母一定要考公考编,为了追回前男友一定要瘦身,为了向别人证明自己一定要让公司上市等。但根据自主性支持理论建议,人们对于那些有着外部动机的目标,即为了寻求他人的认可和肯定而设定的目标,很难坚持和实现,即使实现了,也无法感受到真正的满足感。因此,比起为了寻求外部的肯定而设定的目标,符合内在动机的目标更能激发自己的动力,这些目标与一个人的真实自我、兴趣和价值观是一致的。

    问:是否应该公开自己的新年目标?

    郑雪:目标公开后会有种已经完成一半的“飘飘然”的幻觉。有心理学家发现,向他人公开自己的目标后,人们会认为自己快要成功了。他们在实验中发现,将目标大声说出来的实验组对象,平均33分钟就放弃了目标;而在对目标保持沉默的实验组,人们45分钟后还在朝目标努力。针对这一现象,心理学家解释,大脑会误以为“说过就代表做过”。

    我们常常在朋友圈看到有些人嚷嚷着要当瘦身达人,有些人要成功创业,还有些人要成为优秀的心理学家,心理学上把这种现象叫作为目标立“人设”。这种类型的目标,即使我们什么都不做,只需要他人简单的点赞和认可,内心就会觉得“哇,他们都认可我符合这样的人设,我很开心”。有了这种满足感,我们就失去了继续实现这个目标的动力。

    诚然,通过“讲出来”让外界共同监督能够推动自己不断进步,但是过多关注的目光就会让自己不自觉地产生压迫感,为自己即将要被打脸而感到压力,反而影响目标的实现。有研究表明,压力激增会导致人体皮质醇的水平上升,进而会影响人的决策过程,让个体更倾向于依赖习惯性的行为,不想改变,俗称摆烂。

    中国有句古话:“事以密成。”我认为目标没必要大张旗鼓地在朋友圈“官宣”,但是我们可以分享给志同道合的人。有研究表明,当目标听众处于被我们尊敬的高地位时,更有利于触发我们对于目标实现的决心,进而有利于目标的达成。也就是说,把目标讲给上级、职业导师或者你尊敬的人,他们不仅能够帮助你明确目标的可行性,给予好的建议,同时也能激励自己不断进步。

    当然,这也取决于个体的性格,如果你是一个多愁善感的人,这种期望焦虑很可能会让你压力倍增,反而影响目标的达成。对于这类敏感群体的最好建议就是,埋藏在心里以减轻自己内心的负担。如果觉得追求目标的过程太孤单,可以寻找对应的社群或者支持小组,这样可以得到同伴的激励,缓解在追逐目标过程中的孤独感受。

    问:追求目标的态度应该是什么样的?

    郑雪:“成为”比成功更重要。在追求目标的过程中,我们都在谈论着KPI、OKR,都变成了结果导向的人,仿佛只有成功才值得庆祝。回顾我的2023年,我没有达到设定的目标,没有在国际顶级期刊上发表论文,反而被拒稿了N次,但是在追求这个目标的过程中,我又做了一些有意思的心理学实验,对心理学研究又有了更深的领悟。我们每个人的人生剧本大体如此,大多数时候,我们是无法达到心目中的那个理想的目标的。

    那么我们应该以何种态度追求目标和自我实现呢?那就是抱着“成为”而不是成功的态度,“成为”并不意味着一定要到达某个位置或者达到某一特定目标,而是一种前进的状态,一种进化的方式,一种不断朝着更好的自我而奋斗的过程,这条道路没有终点。

    在新的一年,我想送给各位一句我非常喜欢的名言,它出自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卡罗尔·德韦克:永不放弃的持续成长,比成功实现目标更加重要。

0
© 2021 中国妇女报
ICP备:京ICP备05037313号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