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版:视点评论 PDF版下载

栏目:中国故事女主角

版面: 视点评论

轮轴“女神探”户卫钦:

练就火眼金睛 用20年与1毫米较劲


    户卫钦正在给火车轮对探伤。高亚菲/摄

    / 人物小传 /

    户卫钦,中国铁路北京局集团有限公司石家庄车辆段轮轴探伤工。从事探伤工作20年来,她凭借着坚毅不服输的韧劲儿和细致入微的工作态度,累计探伤轮对近30万条,发现各类轮轴故障40余件,被身边工友冠以“铁路神探”的美称。

    □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高亚菲

    “小丁,我数一二三,使大劲儿!”在中国铁路北京局集团有限公司石家庄车辆段的配件车间探伤间,轮轴探伤工户卫钦和徒弟丁瑜修站在乌黑的轮对两侧,俩人猫着腰铆足了劲,眼见着1吨多重的轮对就这样缓缓滑入轨道送出门帘。而在他俩的身后,是源源不断等待检测的轮对……

    “每天探伤100条火车轮对”

    早上7点,一头短发身着蓝色工装的户卫钦就来到车间做试验。先用仪器量出有伤轮对1毫米的样本,以此作为探伤依据。这是她每天上班要做的第一件事。户卫钦说,由于每天探伤都会对探头造成磨损,导致原来输入的参数不准确,所以每天上班之前都要重新输入这些参数。

    全新轮对、报废轮对与需要探伤的轮对都在一条流水线上经过。每条轮对上都标有组装日期、型号、数字和单位,它们被送来后,户卫钦要用手持终端先核对每条轮对的型号,再进行探伤。“一条正常合格的车轴,有三个部位需要我来探。”户卫钦告诉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它们分别是全轴、轴径根部、轮座。“要看它的材质性、透声性是否合格,还要看有没有大裂纹。”

    “像这样的火车轮对我们每天要探伤100条呢。”从轻快的话语中能感受到她早已习惯这样的工作强度。

    轮轴探伤主要是通过超声波的无损检测,来查验火车轮表面或者内部的缺陷。特别明显的裂纹在微机探伤环节就能发现,户卫钦负责的手工探伤则是对微机的查漏补缺,也是探伤工作的最后一环,主要是通过观测探伤仪的“波形”变化,判断车轮及轴承内部裂纹的深度、长度及裂损情况等。如今,手工探伤已经成了户卫钦的绝活,靠的是多年经验的积累。

    石家庄刚下过雪,车间里不光寒冷,还能闻到空气中传来的机油味。常年处在一线车间工作,让户卫钦的嗓门也变大了。“天天大嗓门嚷嚷,声音小了听不到。” 她话音刚落,旁边就传出咣咣当当的声响,稍远处能看到火花四溅的电焊作业和头顶摆动的天车。这样的嘈杂环境,户卫钦一干就是20个寒暑。

    “找到一条裂纹,我能高兴好几天”

    火车轮的性能好坏对铁路运输安全的影响举足轻重。由于火车轮运行的条件复杂多变,经常发生擦伤、剥离、掉块和疲劳损坏等损伤,而隐藏在车轮内部的“缺陷”更是对车轮性能好坏起关键作用,所以轮轴探伤工这个岗位责任重大。

    最初接触探伤工作时,户卫钦很不适应。“刚开始心里没底。”“有时候饭都吃不下,光想这点事儿。”一个月的培训时间,着急的她瘦了五六斤,生怕自己学艺不精,造成漏探或者误判。“刚上手时,碰上腻歪的轴,心里就会犯嘀咕,太考验技术。”户卫钦用“腻歪”来形容拿不准的轮对。“探伤,像医院里做B超,只不过看的不是人,而是车轮。要紧盯屏幕,在参差错落的波形中发现‘病症’。”户卫钦说,放过一个裂纹都有可能导致列车行驶事故。

    除了要巨细靡遗,探伤还是个体力活儿。探完伤的轮对,需要用人工推到轨道上进入下一个工序。把重1吨左右的轮对推入轨道并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户卫钦一天却要推100来次,下班后常常腰酸背痛。但她早已习惯了这些,她说,一想到经她手探伤过的轮对安全行驶在铁路上,心里就有了干劲儿。

    因为研究轮轴过于专注,户卫钦还闹过笑话。一次早晨起床上班,户卫钦满脑子都是研究探伤的事,直到下班同事提醒她才发现自己穿错鞋。“我一看坏了!穿了个一黑一黄。”最后她只好穿着工作鞋回家。

    探伤作业是一份重复枯燥的工作,户卫钦却从中找到了自己的快乐。“这个工作最大的劲头就是发现裂纹。找到一条裂纹我能高兴好几天,这说明我的工作有意义,比吃好东西都开心。”她爽朗地笑了起来。

    “踏踏实实,安安心心就能把活儿干好”

    配件车间百十号人中目前只有4名探伤人员,户卫钦是车间里唯一的女探伤工人。从业至今,户卫钦共探测过30余万条轮对,经她手发现的各类轮轴故障40余件,被身边工友称为“铁路神探”,她也先后荣获“火车头”奖章、全国铁路劳动模范、集团公司京铁巾帼建功立业“三八红旗手”等荣誉称号。

    在探伤岗位工作的20年,户卫钦也见证了探伤设备的更新迭代。她告诉记者,以前的探伤仪器一台机子只能用一个探头,探一条轮轴需要摆上两三台机器操作。随着科技的发展,如今,一台探伤仪器上最多可以连接6个探头,波形显示也更加直观,大大提高了探伤效率。更高精尖的设备,就要求操作者不断保持学习的心态。户卫钦表示:“新事物总有熟悉学习的过程,适应几个月也就上手了。”

    户卫钦至今已经和手把手教出的徒弟丁瑜修搭档了九个年头。作为师傅,户卫钦非常耐心,每当探伤中发现疑似问题,两个人会一起商量判断。“从来没见她发过火,而且谁问都教。”在徒弟丁瑜修眼里,师傅户卫钦不光业务水平高,还乐于助人。

    今年10月,户卫钦将从奋斗了一辈子的探伤岗位退休。她只想在退休前干好手上的工作,站好“最后一班岗”。聊起退休后的打算,户卫钦又露出了笑容:“打算先去云南、新疆旅旅游,看看祖国的大好河山,一直还没机会去呢。”

0
© 2021 中国妇女报
ICP备:京ICP备05037313号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