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版:妇女工作 PDF版下载

版面: 妇女工作

内蒙古呼和浩特组建226支巾帼志愿服务队

微光汇聚 让爱心更有力量


    □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王永钦

    “年前,我们协会去看望94岁的‘毛线奶奶’杨菊蓉,她又攒下了20多件织好的毛衣、帽子和棉手套,我们都很感动。”大年初五,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巾帼志愿服务协会会长王佳敏对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说。

    记者从呼和浩特市妇联了解到, 近年来,呼和浩特市巾帼志愿服务协会组建理论宣讲、助学帮教、法律维权等10支巾帼志愿服务团和226支巾帼志愿服务队,引领12万名巾帼志愿者活跃在城乡社区,成为困境儿童的“爱心妈妈”、孤寡老人的“贴心女儿”、文明城市创建的“最美巾帼”、服务基层的“铿锵玫瑰”,为呼和浩特实施“强首府”工程、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全方位建设“模范自治区”贡献出蓬勃的巾帼力量。

    94岁“毛线奶奶”温暖一座城

    今年94岁的“毛线奶奶”杨菊蓉是呼和浩特市巾帼志愿服务协会年龄最大的志愿者。春节前,协会工作人员看望慰问了这位用爱心“温暖一座城”的老人,为她送去了新毛线。

    从2016年开始,杨菊蓉每天为困境儿童织毛衣、手套和帽子,攒到一定数量了,就委托协会送给那些需要的孩子们,市民亲切地称她为“毛线奶奶”。精神矍铄的老人告诉记者:“这么多年,我大概织了500多件。我有67年党龄,做了一点善事,市里就给了我很多荣誉。巾帼志愿者们也经常来看我,不认识的人也给我送毛线,我太幸福了。现在,只要有空我就织,觉得自己还有用。”

    协会负责人介绍,为了凝聚更多的人参与到志愿活动中来,协会将旗县区的巾帼志愿者队伍进行了整合,统筹谋划,形成了每月必须搞一次活动、每年搞一次重大活动的制度。

    针对妇女需求,协会设计了许多特色活动。如针对附近旗县的家长来呼市陪读的实际情况,协会专门为“宝妈”、陪读妈妈等创办了“敕勒川妈妈学堂”。开办至今,已让1407名女性成功实现就业创业。48岁的患病妇女卜会兵接受培训后,在自己家里开设了一个健康“养身堂”,现在每个月收入5000元以上。此外,协会还为困境儿童实现微心愿1000多个。

    聋哑女孩成长为特教老师

    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呼和浩特市儿童福利院看望孩子时和聋哑女孩王雅妮进行了互动交流,习近平总书记用手语鼓励她要好好学习、学业有成。同年9月1日,协会在呼和浩特市特殊教育学校创办“丽妍天使班”,专门为该校的女生提供免费技能培训,王雅妮成了第一名学员。如今,参加过培训的200多名学员凭借一技之长,顺利就业或自主创业,开启了新的人生。王雅妮也成为呼和浩特市特殊教育学校的一名特教老师。

    记者了解到,近年来,北疆巾帼志愿者积极践行“立足基层、关爱家庭、扶危济困、奉献社会、凝聚人心”的巾帼志愿服务宗旨,广泛开展党的创新理论宣传宣讲和疫情防控、创建文明城市、乡村振兴、家庭家教家风建设、垃圾分类、文明实践、关注“一老一小”等服务,涌现出一批优秀项目、优秀组织和优秀社区,充分展示了北疆巾帼志愿者风采,激发了巾帼志愿服务组织的公益热情和创新活力,在全社会营造了“我是北疆巾帼志愿者——我帮你”的浓厚氛围。

0
© 2021 中国妇女报
ICP备:京ICP备05037313号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