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年年走基层,岁岁有新事。2024年“新春走基层”活动中,本报多路记者深入基层,走到群众身边,走近基层劳动者,将足迹印在城乡社区、生产一线、田间地头……用一系列沾泥土、带露珠、冒热气的作品展现我国经济社会蓬勃发展的新景象,用鲜活报道生动记录各地欢乐祥和过春节的火热场景,用细腻笔触深入反映人民群众的新收获、新愿景、新期盼。在本次活动收官之际,本报特推出“新春走基层·记者手记”专版,记者将一路走来的所见所闻凝结成笔端的所思所悟,与读者分享“奋斗中国”“和美中国”“锦绣中国”的真实模样。
在“第一线”感知民生温度
□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王蓓
又是一年隆冬,“新春走基层”如约而至。
“新春走基层”开展十几年间,记者曾数次到访安徽革命老区金寨,走进贫困县、贫困村,深入乡村振兴、基层社会治理“第一线”,见证老区巨变,关注当地妇女儿童的生存发展状况、急难愁盼问题的解决。那些全心全意谋发展的基层干部,那些暖心关爱的举措,那些“一任接着一任干”带来的日新月异的变化、越来越多绽放在百姓脸上的笑容,让记者由衷感动。
今年,记者来到了池州市的乡村、社区。
2024年1月,第二批主题教育接近尾声。主题教育开展得如何,百姓反响怎样,记者随机抽取地市,进行实地探访。
独居老人照护问题、新能源汽车充电难、健康码一卡通就诊服务问题等40多项问题,是市、县区结合岗位职责和百姓亟须,梳理出来的重点整治问题。此外,还有3600多项村、社区等基层组织通过调研、问需,为群众办的实事。
“小事不小,解决的是关系千家万户的民生大事。”采访中,记者从干群口中数次听到这样的话语。
在池州市贵池区墩上街道河口村,镇村联手、村民齐心,仅用一个月时间就在村口筹建起一处停车场,解决了困扰村民的“停车难、乱停车”问题。
石铺村桂祠村民组当家塘的清淤治理、修缮“洗衣位”,让习惯了在塘里浣衣洗菜的村民赞不绝口。
省级和美乡村精品示范村罗城村,正思路清晰、步伐稳健地打造乡村文旅产业。“干什么,怎么干,村‘两委’拿思路,村民代表共同决议,归根结底还是要增强村民的幸福感、获得感。”村党委书记陶有祥有信心、有干劲……
调研采访中,记者看见,从城市到乡村,从养老就医到村庄发展,一桩桩看起来不太起眼的“关键小事”,与百姓日常生活、衣食住行紧密相连,更与他们的喜怒哀乐密切相关。各级党组织解决群众急难愁盼,把“关键小事”办成“暖心实事”,真正实现了民有所呼、我有所应。
“人民爱唱歌,生活越好歌越多。要问歌儿有多少,千车万船随你拖……借得春风花更红,村美民富百姓乐。”采访已结束一个月,罗城民歌省级传承人姜梦玉那支高亢嘹亮的民歌小调,依然时常萦绕在耳边。
那些坚守的身影,真美!
□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见习记者 李熙爽
参加今年的“新春走基层”活动,记者感受最深的是两个词,一个是“便民”,一个是“暖心”。
春节前夕,记者连续走访了长春市四家医院,了解吉林省便民举措——“一次就诊只挂一次号”的实施情况。
60岁的朱女士给记者留下了深刻印象,她说:“以往来一趟医院怎么也要待上一两个小时,这次15分钟就解决问题。”更关键的是,对朱女士来说,网上挂号操作复杂,总需要麻烦儿女,“不用重新挂号,让老年人看病更方便”。70多岁的于大娘更看重这项举措为患者带来的实惠,“专家号挂号费是81元,不用重复挂号,一下就省了近百元”。
让记者感慨的是,这项举措只需要患者在服务机或护士处刷一下身份证,之后等待叫号即可,没有烦琐的操作程序,没有冗长的等待时间。“贴心”和“方便”成为采访当天听到最多的词。一项挂号环节的“小”变革,折射出的是我国医疗服务观念的大改变。
春节假期,记者再次深入基层,到长春火车站探访保障群众出行的“铁路人”。
见到助理值班员李宏卓时,她正核对列车的进路序列、与司机进行车机联控,为列车的有序出行保驾护航。今年是李宏卓工作的第四年,也是她春节值班的第四个年头。这位1999年出生的女孩说,不能与家人团聚是有些遗憾,但是“想让更多家庭团聚,就要有人坚守在岗位上”。
不仅是李宏卓。春节假期,长春站“便民服务队”24小时值岗,确保为旅客做好服务;大年初四,长春西站的任悦为不便出行的旅客买好食物、准备了轮椅;当日夜间,长春西站的谢居志、林佳兵在巡视中发现生病的旅客,并及时提供救助……这些身影,都在用行动书写坚守和奉献。
从医院到车站,从探访惠民举措到采写基层奋斗者,两次深入一线的采访,让记者看到了有分量、有温度的改革实践,看到了活力满满、热气腾腾的美好生活,看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壮美画卷。也希望在烟火升腾的新年,有更多人能从我们的文字中,从这些鲜活案例中,找到奋斗的方向,汲取前行的力量。
漫漫春运路 切切归家情
□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高亚菲
回家过年,是中国人心中一份深深的执念。春运,是无数游子实现团圆梦的重要一环。
春运首日,记者来到北京西站,直击5点出发的首趟列车发车时的情景。当时,候车室里旅客并不多,但已有不少铁路的服务人员在岗位上忙碌。采访过程中,高铁列车的乘务车组、列车长、客运部负责人、铁路公安处负责人对记者提出的问题一一耐心解答,可以深切地感受到,为了旅客每一张满意的笑脸,为了每一趟列车的安全运行和准时抵达,许多人在为保障春运默默付出。
万家团圆时,这些坚守基层一线的工作人员,为了守护更多人的团圆梦选择了坚守岗位,通过更耐心、更细心、更用心的服务,让琐碎的工作变得更加细致周到,让旅客的回家路更顺畅,更暖心。
候车大厅里,归乡人的欢喜和急切溢于言表。扛着鼓鼓的麻袋,开口都害羞的务工大姐;抱着小娃娃讲述回乡喜悦的年轻母亲;今年略有失意但明年依然想努力拼搏的快递小哥……这些人因要回家过年而呈现的世相百态,给记者留下了深刻印象。
让人难忘的,还有不少旅客谈及近几年春运的变化。“现在进站乘车太方便了,以前取车票要排好长的队,现在直接刷卡进站,能节省不少时间。”“以前车站的售票厅真是人山人海,如今在网上购票,方便多了。今年12306还新加了务工人员春运车票预约功能,买票也更容易了。”铁路服务质效的改善和进步肉眼可见,不再为买票而烦忧的归乡人脚步更轻快,脸上的笑意更浓烈。
春运首日开往邯郸东的列车上,烫金福字窗花、小龙挂饰、喜庆的拉花灯笼,让车内“春”意盎然,站台外是凛冬,踏上归途的旅客却能充分感受到浓浓的年味儿。
高铁缓缓驶出站台,满载人们归乡的渴望和欢快气息驶向远方……记者完成采访走出车站大厅时,看着来来往往的人群,突然觉得春运已成为春节的序曲,而一系列围绕春运开展的服务和举措也让“过年回家”变得更温暖也更有人情味儿了。
在热辣滚烫的大集感受“家乡的味道”
□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孔一涵
人间烟火处,年味正浓时。春节前夕,跟随着游子返乡的脚步,冷空气再次“席卷”东北,零下二十摄氏度的辽宁沈阳开启“冰箱模式”。然而,集市上人们欢声笑语中的滚烫热情,不仅驱散了冬日的寒意,更带来了火热的年节气息。
人群熙熙攘攘、货品琳琅满目、吆喝声此起彼伏……回到家乡,记者走在沈阳造化大集如织的人流中,新春的热闹氛围扑面而来。在一个个和年货一同流转的笑脸中,蕴含的是人们对当下幸福生活的满足与对未来美好生活的信心。大集的年味儿是传统文化的新生,更是人们情感的共鸣。
“姑娘尝尝瓜子,刚炒出来的特别香。”逛大集时,停下脚步是件难事。目光在摊位上稍稍停留几秒,东北大娘的热情就追了上来。对于一名记者来说,在这里开展采访很容易,人们都乐于和陌生人分享生活。“赶集很辛苦,我们早上6点出摊,四五点就得起床。但在这里摆摊成本低,顾客多,能多挣点钱过个‘肥’年。”“大集摆摊时间自由,不耽误照顾家里,还能补贴家用,挺好的。”在寒风中,摊主们轻松地说起忙碌的生活,以勤奋与豁朗化解挑战,而络绎不绝的顾客,则让他们的辛苦得到了回报,为市集上的所有人带来了一个红火幸福的春节。
在大集摆摊门槛很低,蔬菜瓜果、小吃零食、日用百货应有尽有。“这条新打上来的鱼,得有二十斤!”“看看我们自家采来晒干的榛蘑!”跟随着摊主的吆喝声,人们能找到许多在现代商超中难寻踪影的农副产品。从未脱壳的稻谷,到大小不一的渔获,大集低廉惠民的摊位费,让特色农产品得以跟随着农民的脚步,在买卖中为他们换来富裕的生活。摆摊这份“小生意”,连接起了农村经济的“大市场”。
集市是买卖货品的场所,但人们的聚集与交流为它赋予了浓浓的烟火气,这里展示着当地丰厚的物产,也展现着乡土文化的魅力。大集中心的舞台上,喜气洋洋的音乐奏响,二人转演员登台表演,他们各展绝活,引得台下观众叫好的掌声此起彼伏。集市的幸福年味儿,在笑声中回荡。
升腾烟火气 最抚凡人心
□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姚改改
春节前夕,记者走进杭州建德、台州天台等地的集市,感受浓浓的烟火气和年味儿。
无论是杭州建德寿昌古镇景区的中山路步行街,还是有着百年历史的台州天台下宅新丰里集市,甫一到现场,熙熙攘攘的景象,使人仿佛进入了一个狂欢场,瞬间激活了体内的活跃因子,忍不住跟着人流逛买起来。
火红的对联,绚丽的灯笼,颇具“妈妈味道”的小吃美食,不间断的吆喝叫卖声……不管是乡镇市集还是农村大集,琳琅满目的货品,总是让人看花了眼。物资充足的当下,难的不是没得选,而是选择太多。
不同的集市,同样的热闹氛围,却有着不一样的形式。寿昌中山路打造的新春市集,更具民俗气息,互动性更强。比如,有寻龙祈福、威风锣鼓、寿昌舞龙等特色活动。当地借助年俗打出文旅融合牌。而下宅的乡村大集,则主打一个松弛接地气。到了约定俗成的赶集日,十里八乡的村民,起个大早去赶集,蔬菜、瓜果、鞋服……集市货品琳琅满目。
在两种不同形式的集市上,记者感受到了相同的管理规范、秩序井然。寿昌中山路步行街里有城管、交警、消防、市场监管等6大部门力量,主抓街区夜间秩序、经营规范等工作,志愿巡逻队则在从旁协助。在下宅的乡村大集上,巡逻的联防队及时有力地疏导,让这里秩序井然。集市结束后,卫生保洁队又及时跟进,村道很快恢复至正常状态。
不管哪种形式的集市,升腾起的烟火气,都抚慰着人们忙碌了一年的辛劳。在逛集时,一名正在吃盒饭的摊主看到记者在拍照,笑呵呵地说:“拍我吧”;手里拎着大包小包年货的妇女,边吃糕团边继续说笑着采买;买完年货后,小孩子坐在三轮车车斗里,喜滋滋地吃着爆米花……一张张笑脸,映衬着这个幸福年。
走最远的路,感受她们的家国情怀
□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王江平
每年的“新春走基层”活动,记者都愿意去最偏远、最艰苦的地方。
今年,记者将选题重点对准了新疆乌什县亚曼苏柯尔克孜族乡,关注常年驻守在中吉边境一线百里“无人区”的女子护边员。
走进这个群体,倾听她们为国护边的故事,能深切感受到她们对国家、对家乡、对生活无言却深厚的爱。
她们信念坚定,与风沙戈壁相伴,日夜守护祖国边境安宁,1月23日,乌什县发生7.1级地震后,担忧家中情况的她们无一人擅自脱离岗位,之后又迅速投入生产生活自救,在多方支援中迅速恢复正常生活;她们爱学习,每天雷打不动学习国家通用语言、科学养殖、家庭教育,积极参与妇联微家工作;她们热爱生活,会在住所养上各类花卉,在门口空地上植树、种菜……在她们看来,荒凉的只是戈壁,护边生活要繁花满园。
越是艰苦地方,越是精神高地,这是一种信念,更是一种精神的传承。采访中,不少女子护边员都表示,无论时代如何变化,她们的选择都会是这里。许多家庭几代人都是护边员,他们对祖国的忠诚、对家乡的爱没有豪言壮语,只有一代代人在边境线上顶风冒雪、默默付出。正如30岁的护边员古丽布韦·伊斯热依力所说:“在护边员岗位上工作的第7年,我也产生过放弃的念头,但每次一回到边境线,就什么想法都没了,就想着要守好它。”
有国才有家,才有今天幸福安定的生活,这就是这些女子护边员的“幸福观”。这种“心底向阳、眼中有光”的幸福感,无论是在艰苦的边境一线,还是在繁华的乌什县乡,都能感受到。
在亚曼苏柯尔克孜族乡震后的第一个巴扎日,记者来到这里,张灯结彩的喜气消弭了地震带来的惊吓,大红灯笼高挂,烧烤羊肉摊前热气腾腾……安置点的人们、回到家中的乡亲们纷纷出来采购年货,灿烂的笑容挂在每个人的脸上。
从边境一线到年味儿十足的亚曼苏柯尔克孜族乡,记者一路走来,看到最多的,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祖国繁荣发展的信心,听到最真诚的话语,是“生活是真的好,真的幸福!”
重建家园 生活重启
□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袁鹏
2月18日,记者来到甘肃积石山县采访务工人员返岗务工情况,这是积石山发生地震两个月后,第三次来到这里采访。三次来到积石山,每次心情都不同。
震后第一次来到积石山时,记者和受灾群众的心情是一样的,失去亲人的悲伤,家园破碎后的失落,那是一种难以言说的沉重和伤感。还记得,一位叫韩法法的回族大妈,面对坍塌的房屋,几天吃不下饭,不愿意说话,因为那失去的家园,凝聚了她一辈子的心血。
震后一个多月后,记者因参加“新春走基层”活动第二次来到积石山,看到街道上各种车辆川流不息,商铺正常营业,居民的生活也逐步回归正常,记者的心情是放松的、释然的。在熟悉的大河家镇广场灾民安置点,室外寒气凛冽,板房内春意融融。再次见到韩法法,眼前的她已是神情舒展、笑容满面。她告诉记者:“我家的房子村里已经登记过了,列入原址重建计划。我再也不用为房子发愁了!”
2月18日,在大河家镇陈家村的一个灾后重建工地,正在举办一个钢筋工技能培训班,村民们在培训老师的指导下,已经能够局部完成一个屋梁的钢筋结构件。
“这个培训很有用,灾后重建修房子,这个钢筋活我自己就能干了!”“学会了这项技能,我可以去灾后重建工地打工!”接受培训的村民告诉记者。
50多岁的东乡族妇女马在乃白是大河家村的爱心理发员,这是甘肃省人社厅为关爱特殊困难群体及妇女就业专门设立的公益岗位。马在乃白的主要职责是为村里的孤寡老人等义务理发,每月可以得到500元补助,像她这样的爱心理发员在积石山有150名。“我岁数大了,出门打不了工,这个公益岗位可以让我有一点收入,党和政府的政策太好了!”马在乃白说。
生活重启,家园重建,一个个暖心消息接踵而至。如今,积石山灾后重建的工作正在有序推进,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在万众一心重建家园的信念推动下,相信在不远的将来,这片土地将焕然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