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见习记者 程浏可
在上海市住房和城乡建设管理委员会黄浦江苏州河发展协调处副处长陈丽红的办公室里,放着一张很有意义的照片。“这是在黄浦江实现基本贯通的前几天,参与这项工作的各部门同事在春申港桥上留下的合影。回想起当时打通难点时的波折辛苦,再看眼前已经贯通的岸线,就觉得一切都值得。”陈丽红向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说起照片背后的故事时,难掩心中的激动。
黄浦江与苏州河是上海的“母亲河”,陈丽红的工作与这“一江一河”密切相关。从推动黄浦江核心段45公里岸线和苏州河中心城区42公里岸线相继贯通开放,到推进滨水空间立法,再到打造亲水理想生活,陈丽红多方联动、攻坚克难,昔日的“工业锈带”逐步蜕变为今天水清、岸美、宜游的“生活秀带”,吸引不少市民驻足打卡。
统一认识 形成合力
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黄浦江由上海边缘地带逐渐转变为城市中心位置。从生态景观资源、城市核心功能,到历史文化传承,其对城市的重要性不言而喻。2014年,陈丽红正式加入黄浦江的开发开放建设工作中。“当时,我们部门算上我一共只有三个人,我们三个人每天都在研究,在推动黄浦江两岸开放的主基调下,具体做什么能与提升市民的获得感紧密相连。”经过不断调研摸排,黄浦江贯通工程建设作为一个有效着力点被正式提出。
目标确定了,大旗就举起来了。“要对现场的情况绝对熟悉才能把握贯通的每一个关键点。”贯通工程开始后,跑现场成了陈丽红和同事的日常,“那时候开始我就不穿高跟鞋了。”陈丽红笑着告诉记者。
压在陈丽红肩上的工作任务很重——码头、水厂、粮仓搬迁,轮渡站的拆迁与改建,企业囤地拆迁,各层级部门的协调沟通……“有时候短短200米的岸线可能涉及中央和市级、区级多部门,除了搬迁规划、功能置换,还可能会涉及历史保护建筑的功能保存与升级等各项内容。”回想起当时的工作,陈丽红很感慨,“但是大家坚定信心、齐心协力,无论多少困难,都能合力解决。”
不管要敲多少家企业的大门,也不在乎会吃多少“闭门羹”,陈丽红和同事一步一脚印,终于将规划蓝图变成了实景画,2017年年底黄浦江实现基本贯通。
“困难越复杂,克服后的成就感越强。”无论是徐汇滨江还是“世界会客厅”,巨大的变化不仅让景观越来越美、视野越来越开阔,也让市民生活体验的幸福感越来越强。“贯通线上的很多点位成为上海城市建设的地标,成为上海亮眼的城市‘名片’。”陈丽红自豪地说。
问需于民 为民服务
将人民的获得感放在心中是陈丽红一贯的工作原则。陈丽红将苏州河岸线的贯通建设比喻成“螺丝壳里做道场”,苏州河沿岸居民区更多,情况更为复杂,贯通工程需要更加精细化,陈丽红与同事们开始了新一轮的攻坚克难。
华东政法大学的全域开放经历了多个版本,其间,陈丽红和同事一起与校方沟通、调研,通过推动升级校园安保设施、加强校园秩序管理最终实现了校园全域开放。“有些居民区缺乏配套的绿地公园,我们的工作就很受支持。”陈丽红说,“一些小区实现贯通开放后我们去实地回访,居民拉着我们聊了很久,‘设施升级了,不用再乘公交车到处找公园,房价都涨了。’可见,贯通工程让居民切切实实有了获得感!”
但是,反对声和质疑声依然存在。2019年,在中远两湾城小区召开的第一次贯通开放意见征询上,居民赞成率不到10%。“这么低的赞成率和居民们的不信任让我颇为触动。”陈丽红下定决心要充分听取民意,研究出合理的解决方案。
接下来的几个月时间,陈丽红不仅变成了“热心接线员”,倾听着每一个居民所需,解答每一个居民所问,还将中远两湾城小区所占的1.69公里岸线走了无数遍,本子上记录了居民关心的产权问题、安全保障、秩序管理、绿化改造等各项内容。同时,她还与区、街道、居委共同录制了13个宣传视频、召开了13场座谈会。经过一轮又一轮的优化完善,居民的反对越来越少,热心建议和主动宣传越来越多,在陈丽红和同事们的努力下,贯通方案最终顺利通过。
“居民们的需求不断被听到,最终被采纳,我想这就是全过程人民民主的体现。”陈丽红说。陈丽红认为与群众进行有效沟通,保持信息通畅十分重要。曾有一位老教授对梦清园的开放状况十分不满,寄出了一封建议信。陈丽红受理之后,辗转要到了老人的联系方式,细心倾听意见、耐心解释情况,最终得到老人的理解。陈丽红对居民意见的耐心倾听,不仅收获了不少“金点子”,更让热心人暖心。
赤诚柔软 用心守护
女性的细腻视角让陈丽红敏锐地注意到了儿童的成长需求,积极推动“一江一河”儿童友好空间建设。2023年,陈丽红组织开展了《“一江一河”儿童友好滨水空间建设指导意见》编制工作,线上线下广泛征集孩子、家长的意见建议,并对收集到的近2000条公众信息梳理分类,在后续建设中予以指导、采纳和实施。
“意见征询对我们很有启发,家长重视教育意义,孩子期待更多的自然生态体验,我们希望能把大家的建议和设想充分纳入指导意见中。”陈丽红介绍道。如今,许多博物馆、美术馆在沿江沿河地区落地,丰富多样的儿童友好活动空间建成,还有贴心的母婴室和第三卫生间服务,“一江一河”地区已经成为各年龄段儿童和亲子家庭最爱选择的去处。
“不管是作为‘一江一河’滨水空间建设者,还是作为家长,我都有一种责任感和使命感。我希望‘一江一河’能成为一个记忆载体,成为在上海长大的孩子心中能温暖他们城市乡愁的地方。”陈丽红动情说道。
“我的工作任务一直有着新变化,我也面临许多新挑战。在不断尝试和突破中,我和‘一江一河’共同成长着。作为一名女性,我的丰富情感与‘一江一河’的壮丽蜕变实现了‘双向奔赴’。”面对荣誉,陈丽红认为自己只是承担新责任的一位代表,她与“战友们”将继续肩负人民公仆使命,让奋斗炬火照亮江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