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版:军旗飘飘 PDF版下载

版面: 军旗飘飘

军营春节:有一种年味儿叫坚守

“铿锵玫瑰”在三尺机台绽芳华

——新春走进火箭军某部通信女兵群体


    通信女兵在机房执勤。程李航/摄

    通信女兵的幸福合照。程李航/摄

    □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陈姝

    □ 李宏杰 李丽雅

    她们作为导弹军营里不可或缺的角色,日夜坚守在三尺机台,紧盯方寸荧屏。她们平均年龄不满24岁,把青春的坐标定格在战位,用银线电波编织出别样的军旅韶华,她们就是火箭军某部通信女兵群体。新春佳节,这群通信女兵在军营里度过了一个充满年味儿和“兵味儿”的春节。

    传递新春祝福

    “妈,家里下雪了,你要穿厚点,不用挂念我……”刚刚结束话务值班,上等兵康倩倩就迫不及待地拨通了视频电话,向父母送上新春祝福。温暖的对话透过手机方寸屏幕跨越数千公里,将南国与新疆库车紧密相连。

    作为“00后”独生女,康倩倩自幼对父亲康生参军入伍并扎根新疆的故事耳熟能详,这也让她从小在心里埋下了一颗参军入伍的种子。高中毕业后,瞒着父母,康倩倩悄悄报名去当了兵。

    下连后,康倩倩被分配到通信机房,成为一名话务女兵,除了在机房值班,每天还要学习新装备使用,复习业务考核知识。充实又富有挑战的生活,让这个生于千禧年的小姑娘愈发坚韧起来。

    在她看来,话务台24小时常态值班,脑功、耳功、手功、口功必须样样精通。方寸间的三尺机台,热情优质的服务、准确顺畅的通话,需要靠平时重复枯燥的训练作为保证。

    班长刘庆最能体会其中的不易。入伍之初,看着成千上万组毫无规律的数字号码,不仅要准确背记,还要迅速反应,刘庆一时无从下手,一阵“头大”。

    “女兵不比别人差,我们一定行!”靠着这股信念,排长曹文华带着大家集思广益、主动创新,一起探索快速背记电话号码的技巧,整理出“编口诀”“编故事”的记忆方法,大大提高了号码背记的效率。

    “话务专业不仅是对号码进行简单的背记,更要‘不见其人,但闻其声’,练就一双听音识人的‘顺风耳’。”谈起话务专业,曹文华深有感触。部队是个大集体,兄弟姐妹们来自五湖四海,各种方言、口音不尽相同,熟悉各地方言就显得尤为重要,闲暇之余,大家又开始学习了解各地的方言。

    筹备晚会节目

    “爸妈,春节我特忙,在给单位的春节节目做视频呢,回头聊啊……”二级上士梁思静能歌善舞还做得一手视频,被官兵们亲切地称为“梁导”。

    “以前都是上舞台演,这回既要组织官兵排练节目,还要制作视频,非常具有挑战性。”梁思静很快进入“角色”,指挥若定:“今年春节,是我第一次组织排演节目,希望能发挥我的专长。”

    这次晚会,10余个节目中有4个是由通信女兵参演的。曾是女子军体教练员的刘慧,在练兵场上是一把好手,除了每天日常的工作保障外,晚上她还要加班加点排演节目,连续几天下来,基本上都是每天回到宿舍倒头就睡。

    “以前每天练操作、爬战术都没这么累,感觉过年比平日里更充实。”性格腼腆的刘慧,平日里倔强、不服输,她觉得舞台表演只要不怕苦就一定能行。

    在训练之余,这群通信女兵还成立了文艺小分队,自编自导自演了一大批精彩军营节目,跟随单位赴驻训场、偏远点位慰问演出,她们用舞蹈、唱快板、表演小品等节目,丰富了军营文化生活,为官兵单一枯燥的生活注入了活力。

    坚守执勤岗位

    新春佳节,万家团圆。热闹喜庆的除夕之夜,还有一部分通信女兵依然坚守战位。

    通信女兵的工作看似简单、机械,没什么技术含量。可有谁知晓,三秒上线应答、快速处理线路故障的背后,她们付出了多少汗水。

    中士毛慧妮为了练好话务“手功”,专门买来可以随时调整重量的沙袋绑在手腕上,打字速度最快练到了每分钟170字。为了强化自己记忆的弱项,她向专业精湛的排长请教,用心钻研“形象趣味记忆法”“交叉跳跃记忆法”,将上千个枯燥的数字制成记忆卡、口袋书,挤时间背记,最终在比武中取得第三名的好成绩。

    自信满满的姚倩倩来自山东,平日里除了在通信机房值班,她还任部队军史馆的讲解员,虽然只用几天就把十几页纸的讲解稿背得滚瓜烂熟,但她仍不时拿出讲解稿默读。她说:“史馆解说意义重大,一字一句都不能有丝毫纰漏。”

    这群可爱的通信女兵扎根在密林深处,将“迅速、准确、保密、畅通”牢记心中,用青春芳华谱写着军旅旋律,她们清脆的声音跟随着导弹战车驰骋沙场、仗剑大漠:“我是一名光荣的通信女兵,我宣誓:热爱岗位,报效国家……”

0
© 2021 中国妇女报
ICP备:京ICP备05037313号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